论沈鹏先生的书法艺术
www.zg-xbwh.com   2014-03-20 13:50:41   浏览次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年浩劫,中华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书法艺术创作大伤元气,书法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八十年代初,随着思想的解放,国门洞开,东西文化开始进行有机的交流,空前的机遇给书法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书坛活跃,艺术团体的创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九十年代,书坛出现振兴局面,书法审美观更注重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书法创作入古出新,多元化的现象更为突出,新复古主义(以广西现象为代表)、地域书风、现代派书法、碑帖结合等各种书法形式均在寻找自己合理的位置和市场。这种现象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形式,但是,占书坛主导地位的还是个性化书家的创作最受人们瞩目。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沈鹏既是组织者,又是作者,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法事业中,肩负起引导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
 
  沈鹏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漫长的书法历史长河中涤沙淘金,设定自己的坐标,终于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观,找到了自己艺术之路和个人书风的基点,并逐步完善自我,形成了自然畅达、墨趣横生、气韵生动、意象联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书法风貌。
 
  沈鹏1931年9月生于江苏江阴。江阴是一个有着浓郁吴越文化遗风的江南古镇,自古人杰灵,文人荟萃。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即在此地出生。沈鹏自幼在这种文化氛围里熏陶,因从小体弱,他便以书法养神、养气。少年时期,他与前清兴人章松厂学习书、画、诗文。书从唐楷柳公权《玄秘塔》、颜鲁公的《多宝塔》入手,临习长达5年之久。后直追二王书风,临写《圣教序》,顿开眼界。从此,他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练习书画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作诗填词,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他日后走上艺术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鹏大学毕业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由于工作缘故,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好碑帖,拓宽了他学书的视野。他在饱览历代名家碑帖的同时,能仔细揣摩,并专事草书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坚定地选择行草作为主攻方向。他从怀素、孙过庭到董其昌、王铎、傅册、张瑞图、祝允明、倪元璐、于右任等名家中汲取精髓并化作自我的创作语言……。他行草线条厚重,中锋用笔,结体拙中见巧,通篇作品中常以局部制造矛盾,然后又将矛盾解在能篇之中,使伤口达到有机统一,浑然一体。
 
  启功先生称赞沈鹏“所作行草,无一旧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继承传统又出新意,书法才能得以发展。沈鹏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书法艺术的创新,推动了书法事业的发展。
 
  纵观沈鹏的书法作品,其美学价值很高。他在创作过程中,求其大破大立,在对立面统一中追求作品生动、境界高远。如沈先生《徐霞客纪念堂有作》草书长卷,通篇气势大起大落,意气风发,气象恢弘,底蕴深厚。整幅作品空间布白时聚时散,时急时缓,波澜起伏,急速之中飘乎灵动之气,充满盎然生机。从长卷的视觉效果看,全篇形神、点来、虚实、疾涩、刚柔方面处理得当,线条浓淡交错,节奏感极强。在具体处理右弯钩和向下折笔映带之中,巧妙连笔,利用长锋笔尖余墨表现出毛笔伸缩弹力和蓄墨量,结体大小参差,欹正顾盼,笔法断连有意墨色干湿相参,浓淡相映,章法纵横穿插,虚实相生,神采飞扬,造成动的线条运动感,给人以音乐、舞蹈般的审美享受。纵观他的书作,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书法是一门富有感情的艺术。书的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情感渲泄的载体。作者能将感情融入线条,让人在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怀,那是深层次的开发。若此,才可称之为高层次的书法艺术。沈鹏不仅在作品中侧重于表现书法线条的时休感,又能集中表现出书法时代审美语言,而且在书风的个性化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他在《继续探索》一文中写道:“我创造书法作品,而这门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塑造我的性灵,越是深入追求,就越是在艺术生活中体会真、善、美,艺术与人性的一致性。”的确,沈鹏的书法创作思想方法及待人接物是一致的。真、善、美是他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材。他是当今中国书画艺术家代表,也是创造真、善、美的作者代表之一。只有达到这种境地,创作时才能物我两忘,达到艺术的最佳境界。
 
  就书法而言,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不单是看他的专业水准,而且要从他的综合修养上看高低,书在书外,具有全方位的学养,创作时才能出手不凡,厚积薄发。沈鹏具备综合学术修养:他集美术评论家、诗人、画家、出版家于一身。作为一个美术评论家,他有着对美与丑敏锐的洞察力;作为一个诗人,他有着浪漫与现实主义的情怀;作为一个画家,他有丰富的笔墨色彩。他尤其喜欢交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悟最深,他将旋律中表现与生命捕击乐章中的节奏感体现到书法创作中。他广泛汲取,并融入我们个这时代独有的情感、思想和节奏,在书法创作中表出一个现代学者丰富斑斓的内心世界。
 
  赵朴初先生曾抄录孙过庭书谱一则:“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来贺沈鹏作品集的出版,我想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书家做到“心手双畅”才是书法创新的至高点。
 
  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而“时代感”是现代人的情感、取向、趣味在书法创作中的折射,也是评断当今书家的创作是否有新意的标准之一。新世纪的书法创作是表现自我的时代,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书法不是文化快餐,无论什么年代,她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因此,书法创作就带有不推卸的社会责任。不言而喻,每一位书家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神圣责任。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相关热词搜索:书法艺术 先生

上一篇:艺术界大趋势
下一篇:试解《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