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黄宾虹晚年山水 黑团团里墨团团
www.zg-xbwh.com   2014-06-25 17:30:12   浏览次数:

  孤山下、西泠畔、北高峰、初阳台
 
  “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句来自清代著名画家石涛题画诗里的句子,常被艺术家们用来描述黄宾虹的晚年山水。
 
  在杭州七年,黄宾虹在他生命最美好的日子里,完成了他画学变法的最后阶段。
 
  对于他晚年的作品,除了比较严肃的“浑厚华滋”外,还有许多有意思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是那句自白:“我的画,要五十年以后,大家才会懂。”
 
  晚年的黄宾虹,越画越黑,身边的人也越来越不懂。
 
  但不到五十年,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黄宾虹绘画的特殊价值与开创性,如今,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早已获得公认与推崇。
 
  而今天,当我们说起黄宾虹先生,更要深究的,或许已不再是那画面中的黑与白,而是他对绘画的无功利心、他的童真自在、他所提倡的包含了自然美、书法文字乃至作者的品节、学问、胸襟等等,甚至包含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等等的,绘画“内美”。
 
  杭州七年
 
  近两千幅作品
 
  在杭州的最后七年,是黄宾虹凭生创作最放开心魄,作画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共大大小小画了近两千幅作品,大大超出了以前任一时期。
 
  潘天寿先生常来看他,相互谈论绘事,有时来请他鉴定学校新收到的古画。诸乐三先生也常来玩,并一起到灵隐、孤山写生。他又回到了大自然中,栖霞岭下,西泠桥畔、灵隐、北高峰、初阳台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写生(左:洪世清,右:诸乐三)

 

  这段时间,黄宾虹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常有精彩的言说。比如,有一次,他在给弟子顾飞的信中说:“研究必要探源溯流,法古人笔墨之精神,取造化之常变,开拓自己的胸襟,不必斤斤于面貌。古人真迹,代有醇疵。作者性情,各有偏毗。择其优长,怯其习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可耳。”
 
  他又说:“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似之似,是为真似。然必有入手古人理法之中研究得之。”
 
  在他看来,学古人,要吸取其精华,不能拜倒在古人的脚下,古人也有弱点,不都是十全十美,哪怕是绘画史上的大家。
 
  1949年7月,方增先(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先生刚刚考入国立艺专。有一天走出教室,有同学指着前面一个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这老头就是黄宾虹。方增先只见他拿着一本手掌大的本子,偷偷张望了一眼,吓一跳——画的跟眼前完全不同。
 
  方增先回去琢磨半天,后来慢慢明白,黄宾虹先生是在画心中的感觉。这件事,至今方先生都印象深刻。
 

 

一九五四年,黄宾虹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写生

 

 

  因眼疾
 
  开始变法“实验”
 
  因为白内障日趋严重,黄宾虹到89岁时,双眼几近失明。然而,面对眼前的一片茫然,他依然摸索着作画。他对来者说:“古来音乐家有耳聋不闻锣声者,犹调琴不辍,何况我的眼睛还有光亮,怎么可以不动笔呢?”
 
  也许是看不清的缘故,这时他用的墨都是焦墨、浓墨、宿墨,以便能透过有限的光亮,看到自己朦胧的作品效果。据说黄宾虹画这一类画的时候,每天画完,就把它挂起来,之后再拿下来再画,一层层往上叠加。有客人来,他就一边讲话,一边加,一般人这样加就加坏了,他不会,越加越精彩。这种效果,造就了他对艺术的全新诠释。
 
  但在当时,人们很难接受他这种画面“脏兮兮”,层层叠叠、黑晕浓重的作品,有时候他送给亲友,也没有人要。那段时间,酒后茶余,他常常对家人说:“人家说我画得太黑,不漂亮,不久将来人家要研究我的画,现在当然不为人家所欢喜。”
 
  他对自己晚年画得漆黑的一路画,充满自信。加上,他有知音,著名的翻译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
 
  浙江省博物馆保存了120余封傅雷写给黄宾虹的书信,大约都写于1943年至1955年之间。对于黄宾虹的艺术,正直不苟的傅雷先生是这样说的。“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各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馀者皆欺世盗名。而白石仍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他只崇拜到金冬心为止)。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精华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先生非常珍惜这位忘年交,古今中外,两人无话不谈。
 

1948年黄宾虹夫妇与傅雷夫妇合影于北平黄宾虹寓所

 

1954年,91岁的黄宾虹经过手术双目复明,身板笔挺,背不驼、腰不弯,走路也不用拐杖,读书作画,接待客人如常。弟子李可染每一次从北京南下,都要到黄宾虹先生家里,看他画画,听他的用笔——黄宾虹先生对他说,画画要力透纸背,要沙沙作响。有一次,李可染见黄宾虹先生,一个晚上就在灯下一口气勾勒了八张山水轮廓。

 

 

故居画案

吸引着后来者


黄宾虹先生晚年被封存在故居的画案,几乎成为他的“密码”,吸引着每个后来者。

  

  几乎每一位知名的国画名家,都拜访过栖霞岭31号的黄宾虹故居,他用的笔、他用的墨,甚至大大小小的盘子,以此来推敲他的方法。
 
  1957年,国立艺专已经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曾宓(著名山水画家)从福建来到杭州入学。此时,距离黄宾虹先生去世已有两年。在杭州,曾宓第一次见到了黄宾虹的作品,非常喜欢,但在当时的教学中,美院不主张学生直接临摹黄宾虹先生的作品,因其内涵过为丰富。
 
  一次,曾宓偷偷临了一张黄宾虹的作品,钉在教室里忘记取下来了,后被潘天寿先生看到,潘先生最后说,曾宓还是可以临黄宾虹的。曾宓深受鼓舞,从此不断深入。曾经有一段,曾宓每个月都去黄宾虹的故居,看他用的笔,用的墨。
 
  有人说,黄宾虹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艺术奇才;也有人说,黄宾虹是近代“大家之上”。而大家所公认的是,黄宾虹先生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他的用笔、用墨、他的画理,至今影响着一代代画者。
 
  1955年2月4日,美院教师胡一川来栖霞岭探望,见黄宾虹病体消弱,仍伏案作画,拍下这张最后的照片
 
  在杭州·最后的日子
 
  | 1948年,85岁
 
  7月23日,应杭州国立艺专聘,乘机抵沪。
 
  9月中旬,离沪至杭州,接受记者访问,犹娓娓谈论画理,坚信太平盛世,指日可待。
 
  | 1951年,88岁
 
  迁居栖霞岭32号。
 
  画风一度被视为不能“为工农兵服务”,遭左倾思潮的批判,郁郁不得志,有归田之意。
 
  10月13日,赴北京。
 
  在北京期间,得与陈铭枢、李济深、陈叔通、何香凝、金梁、卞孝萱等旧雨新知相见。道经上海时,访傅雷。
 
  | 1952年,89岁
 
  春,招门生朱砚因来杭,连日观古画,谈画理,由朱氏笔录成文 。
 
  是年白内障急遽恶化,双目近乎失明,仍作画不辍,画风一新。
 
  | 1953年, 90岁
 
  2月28日九十寿辰,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市分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联合举办“画家黄宾虹先生九十寿辰庆祝会”,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
 
  夏,入医院割治白内障。
 
  | 1954年,91岁
 
  4月 ,当选华东美协副主席。
 
  4月15日,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所长,王朝闻为副所长。
 
  夏,捐献百余作品送至北京。
 
  11月9日,傅雷夫妇游杭州,来寓观览藏画,畅谈画理。
 
  入冬,感到胃部不适,两月未进米食,但读书作画,一如平昔。
 
  | 1955年,92岁
 
  3月16日,病情恶化,入院,诊断为胃癌。众子女来杭视病照料,长子用明连日陪夜。
 
  3月25日,医治无效,于凌晨3时30分去世。
 
  葬于杭州市郊协山公墓(今南山公墓)。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相关热词搜索:团团 史海 山水

上一篇:为什么字画一定会增值
下一篇:买玉口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