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书画家——刘奎龄
www.zg-xbwh.com   2014-07-10 14:26:54   浏览次数:

  刘奎龄(1885.6.13—1967.6.12)画家, 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榜其庭院曰“怡园”,故画中常署“怡园蝶隐”,其画斋名曰“种墨草庐”、“惜寒堂”。刘家祖籍浙江绍兴,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1885年6月13日刘奎龄生于天津。南开中学首班毕业生,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是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纤细逼真,神态自然,以《孔雀图》最为著名,深得徐悲鸿赞扬,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平生创作近千幅工笔画,作品有《牡丹鸡》、《松鼠》等;《孔雀》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该馆曾为其举办遗作展。出版有《刘奎龄画集》等。
 
  名家辈出的二十世纪画坛中,刘奎龄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大师,他在时代的艺术涅盘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质之外,也有许多违背艺术规律与常规逻辑之处。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刘奎龄却是独辟蹊踁、自学成才;其私淑古人,却不拥有古人的真迹,只能梭巡于“借观”名家真迹和珂罗版印刷品之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刘奎龄却躲在津门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统”;他没有出国留洋,也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中西文化互渗的花鸟画、动物画的技法之结合上作得是如此优秀。这或许是其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罢。当然这一切亦和刘奎龄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刘奎龄堪称自学成才的全能画家。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7岁入私塾,接受了几年私塾教育后,刘奎龄进入青年会普通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不久又转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学读书。10岁时,刘奎龄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1904年,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创办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1905年在私立敬业中学毕业后,即辍学在家,临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画,探索创作动物画的新途径。刘奎龄曾进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后辍学在家,从此开始自学绘画,并逐渐走上以卖画为生职业画家的道路。1907年,天津《醒俗画报》创刊,不久刘奎龄受聘为画报绘图。1911年刘奎龄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1912年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36岁以后,刘奎龄最终放弃了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成为了一位以笔耕墨耘为生的自由职业画家。60岁左右使刘奎龄的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更加精诚专一,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艺术感觉,并逐渐走向了其艺术创作顶峰的辉煌阶段。1949年以后,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先后任政协河北省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精于工笔鸟兽、草虫。1967年6月12日,时年83岁的刘奎龄在天津土城去世。永远地放下了他那曾经创造出数以千计珍品的画笔。
 
  作品鉴赏:(来源于网络)
 
  怡园蝶隐留画名种墨草庐有余香
 
  ——绘画大师刘奎龄及其作品
 
  齐珏
 
  60年代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画展,展出了天津著名画家刘奎龄的两幅作品。其间,一位观众说其中一幅画是他表兄仿作的,而且是他看着画的。当时在艺博负责书画鉴定的张老槐听了,急忙叫学生崔锦将画换下来,并让崔锦去刘先生家鉴定。崔锦骑自行车带着那幅画直奔土城中大街28号刘宅。但是,最终刘奎龄先生并没有直接说画的真伪,而只是讲:“有人说这幅画是假的,那就是假的吧。”多年以后,崔锦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还时常感慨,刘奎龄先生并非不能辨别这张画的真假,而是认为一个人如果能靠仿画混口饭吃已属不易,应该给人留条生存的活路。刘奎龄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平和人。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也是让人觉得那么容易亲近和接受。
 
  刘奎龄,字耀辰,又别署耀臣、耀宸,号蝶隐;颜其庭院曰“怡园”,故画中常署“怡园蝶隐”;画斋名曰:种墨草庐、蟫香老屋,惜寒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夏历6月13日,刘奎龄生于天津土城。刘家祖籍浙江绍兴,经三次迁徙抵达河北静海(今天津静海),后迁居土城。刘奎龄是定居土城后的第七代。刘家在津城近郊算是大姓,被视为名门望族,人称“土城刘家”,为天津“八大家”之一。
 
  刘奎龄幼年曾入私塾读书,15岁时进入青年会普通学堂学习,不久转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学读书,受到新式教育思想的影响。1904年,刘奎龄进入南开中学前身天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一年后,刘奎龄辍学谋生,先后任职小学图画教员,《醒俗画报》、《新星画报》画师,以画插图和新闻漫画为生,在此期间他勤学绘画并逐渐走上卖画为生的道路。
 
  刘奎龄没有出洋留学的经历,但刘奎龄从当时租界内购买的外国画片中了解的新日本画画风,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圆山四条派的代表画家竹内栖凤,更受到刘奎龄的推崇。他对栖凤画中那种融入西法又不离传统,既精致又洗炼,既清晰又朦胧,既有工整的写实面貌又有雅洁的意笔情趣的新画风沉醉痴迷。刘奎龄对中国传统绘画大师林良、吕纪、恽格、沈铨等人也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与借鉴。所以他的作品在描写对自然的感受时,仍显示出浓重的民族绘画的审美特色和高雅的表现境界。
 
  20世纪30年代,刘奎龄的绘画艺术不但风格渐趋成熟,题材也日益丰富。他通过反复探索将西方水彩画的“湿画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没骨点染”相结合,首创能准确表现动物皮毛的“湿地丝毛”技法,作品生动逼真,令人耳目一新。除了花鸟、虫鱼、家禽、人物、故事、风俗等传统题材,刘奎龄最抢眼的作品是大型走兽,如狮、虎、豹、鹿、马、驴、猞猁等。此外,刘奎龄笔下的猫、犬、猴、羊、兔、松鼠等小动物也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这些小动物被刘奎龄用画笔定格在一个个经典的瞬间,成为传世精品。据粗略统计,刘奎龄作品题材有走兽、花鸟、草虫、翎毛、人物、山水等一百五十余种。若将所画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刘奎龄不仅画了一个动物园,而且还画了一个植物园。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龄的人生和艺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是最早受到党和人民政府关怀重视的画家之一。50年代初,刘奎龄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并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1955年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1956年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1950年,刘奎龄的《上林春色》入选中国艺术博览会赴苏联及东欧诸国巡展,徐悲鸿在送选作品中看到这幅画后大为惊叹,称赞不已,后悔神交太晚,表示“我怎么连这么一位画家都不知道!”随后徐悲鸿写信请刘奎龄为他作一幅《孔雀图》。但1953年,徐悲鸿在京病逝。刘奎龄的《孔雀图》还未及动笔,画坛知己已撒手人寰,使老人黯然神伤并留下终生的遗憾。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天津时,在干部俱乐部接见了刘奎龄和刘继卣父子俩,并鼓励他们为人民多作贡献,在展阅他们的作品时称赞道:“博古通今,刘门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龄不仅自己创作还招收学生传授绘画技法,培养了以刘继卣为代表的一批绘画人才。
 
  1962年夏“刘奎龄国画展”在北京美协展览馆举办,作品共有六百余幅。此前,“刘奎龄画展”在天津美协展览馆举行,洋洋大观,观者踊跃,这是刘奎龄艺术的一次全面展示。
 
  1967年6月12日,刘奎龄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一代宗师永远地放下了他那曾经创造出数以千计珍品的画笔。
 
  上世纪60年代起,《刘奎龄画集》、《刘奎龄作品选》、《刘奎龄花鸟画手稿选》陆续出版,1992年荣宝斋画社出版《刘奎龄画谱——花鸟走兽部分》,1995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集《刘奎龄画集》(三卷本)。
 
  刘奎龄的作品从上世纪30年代起,经历私人收藏、博物馆收藏、海外收藏的不断扩展,艺术影响走向世界。
 
  20世纪30年代,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天津支店买办魏伯刚对刘奎龄的作品情有独钟,长期收购。据说这些画有相当一部分被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人;魏伯刚本人也保存了不少,解放后大部分为国家文物部门收购。
 
  1964年,天津文化局局长张映雪指示天津艺术博物馆征集馆藏书画时要留意刘奎龄作品,并特别提到扇面《义和团抗洋兵》,指出其艺术上的代表性及题材内容的重要意义,要求艺术博物馆尽力征集入藏。当时接受任务的崔锦说服收藏者严六符,将这件扇面及《上林春色》转让给艺博,使之成为馆藏佳品。同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等单位也纷纷购藏其作品。
 
  20世纪90年代,国内收藏市场升温,刘奎龄画作成为各大拍卖会的热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扩展业务,将部分收藏交付拍卖。新加坡著名收藏家“艺潮楼”主人陈金川,钟情于刘奎龄和陆俨少。刘奎龄的花鸟画代表作《五伦图》此时通过拍卖成为艺潮楼经典收藏。2000年初,艺潮楼藏品大量释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曾国和又将此幅《五伦图》收入“秋斋”,成为典藏。
 
  刘奎龄是中国20世纪中国美术的杰出代表。刘奎龄绘画艺术风格映射出近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他一生追求写实,浓缩了20世纪中国写实绘画的历史。
 
  作为天津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天津地域文化滋养了刘奎龄艺术。津沽文化传统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中西绘画的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这位开创性的绘画大师。天津以有这样的艺术大师而自豪。
 


相关热词搜索:书画家 中国

上一篇:范曾画像赵子龙,国礼赠送朴槿惠
下一篇:中国绘画术语大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