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裴岑纪功碑》(图1),碑高139cm,宽61cm,无额,隶书6行,行10字,今存新疆博物馆,已碎为数块。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此碑尤圆劲瘦削,不易及也。”
“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曾有两件《裴岑纪功碑》临作,可给我们诸多启示。
临作之一(图2)笔画较粗,用笔自然而富于变化,舍弃风化剥蚀的成分,着重书写意趣,通篇灵动温和,少有原碑的凌厉之气。结合黄易制印的篆法来看,二者渊源一目了然。此作偏旁部首施以“简化”,篆意隐含其间,隶、楷意蕴显露。就《裴岑纪功碑》的书法面貌来说,尚处于书体演变过程之中,篆、隶、楷杂糅现象是其自然呈现。但今人临习隶书若夹杂楷书,或写篆书有行书成分,则多半显得做作,气息难得静雅。
相对而言,临作之二(图3)笔画较细,篆意增多,但点画变化相对减少,整体略显单调,间架结构也力求近似,总体风貌更接近原刻。综合衡量,我们认为图2可以更好地展现作者的个性及审美趣向,更能体现临摹的价值和意义。
米芾学古,最擅扬弃,化古出新的本事是其过人之处。何绍基临《张迁碑》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说明,临摹的过程一定要成为书家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一切都要水到渠成,不可为了求变求新而故作姿态。真正有功力的书家能够将同一碑帖临出不同风格,其创作自会得心应手,随机万化。
临摹碑刻,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或者精确到位,形、神俱似;或者大胆融入己意,对原作先破后立。总之,要善于多角度地理解和体察原作之精神,才能更好地深入传统。
相关链接: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若《赵王上寿》……《裴岑》……皆古茂雄深,得秦相笔意。”
2、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题跋:“《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铭》刻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前人著录所未见。雍正七年,大将军岳公得于西塞巴尔库城西石人子,移置将军府。十三年,彻师又移置关帝庙。苦寒之地摹拓殊艰,土人遂有模刻者,此乃真拓本,不易得也。钱宫詹辛楣先生云,汉自安帝后北匈奴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间,专制西域,共为冦钞。敦煌太守率兵掩击克敌全师,可谓不世之奇勋,而汉史不著其事,盖其时朝多秕政,妨功害能者众,边郡文簿壅于上闻故也。而此石经久犹存,岂非抑于一时而彰于千载耶。黄易临写并识。”
又:“右敦煌太守裴岑石刻真迹,乾隆庚子七月梦珠兄在迪化城觅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剥落,凸处光滑如珠不易拓。来年仲秋蒙恩放还,计过巴里坤正严冬风雪之时,恐难拓取,故觅此先寄。塞外荒寒风景,闻之黯然。细辨此碑,波折劲古,与昔从纪晓岚阁学处双钩原本校勘无不悉合,惟纪本作‘立德祠’,褚千峰《金石图》作‘立海祠’,今观此拓颇类‘海’字,则褚本以有所据,然文义又不可解,存以俟考。余思得此碑十有余年,一旦获之何异夜明入手,迨与明年弟兄握手同此欣庆也。黄易又识于任城尊古行斋。”
又:“此碑远在塞外,旧拓罕睹。自乾隆二十二年裘文达公按行西域以拓本携归,求者日众,戍卒、居民摹刻射利,遂致鱼目混淆,故世所传本多雁鼎也。是册为翁覃溪、宫詹寄赠二本,来书云,此即文达公丁丑年所拓本也,较诸近年拓本似为有据。因装裱成册什袭藏之。惜其地远,拓手不精,以致浓淡失神。恨不亲至碑下拓之为快耳。”
黄易临《裴岑纪功碑》 ■薛元明
www.zg-xbwh.com 2014-09-18 22:29:03 浏览次数:
相关热词搜索:黄易临《裴岑纪功碑》 ■薛元明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