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师意和师迹
www.zg-xbwh.com   2014-09-26 10:38:34   浏览次数:

  传统文人画的经典作品,是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范本。研习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为观赏,二为临摹。反复观赏,体会其创作要旨,领略其艺术奥秘,分析其技巧特色,会带来不少愉悦,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不过,要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知识,成为自己掌握的技巧,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在条件许可下最好还要亲自动手临仿,学习方能深入。但不论是观赏,还是临摹,重要的是要领会前人绘画作品中的精神,而不是模仿其章法或笔墨的形迹。
 
  唐志契说古代一些大家在临仿前人的作品时,“师其意而不师其迹”,融入自己独特的体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临摹。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代不少临仿前人笔墨的杰作,仍赞叹不已。不过,这种临仿形式罕见于当今画坛,我们已看不到公开声称自己的作品是仿某某人的,但实际上不少人的画作是以某人的章法和笔墨为范本的。不过,很多作品只是学前人的皮毛,离前人的精神甚远。
 
  如前一时期画坛盛行“黄宾虹热”,大江南北出现了许多貌似黄宾虹笔墨的山水画,打着“复归传统”的旗号。宾虹先生浑厚华滋的笔墨,是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绝,对未来中国画的传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它,临仿它,发扬它,都十分必要。但首先要弄清楚宾虹先生笔墨的精神何在,要认识他的笔墨是为他表现心中丘壑服务的,与他所见、所感,与他的人生体悟和个人性情、艺术修养密切相关。学黄宾虹的笔墨,要从根本上着手,学习他对祖国山河挚爱之心和深入观察、体验的虔诚态度,学习他尊重传统、钻研传统又不为古人法则束缚的创造精神。他的笔墨语言可学而不可重复,更不可机械搬用。这也是白石老人反复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
 
  一切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重复他人,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都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染力。试想,你笔下的山水,不是出自你内心的真切感受,采用的不是有你个人特点的笔法墨法,而是在模仿他人的情况下画出来的,又怎么能感动别人?有个人特点的笔法墨法,即使还远远谈不上笔精墨妙,但那是你自己的,就这一点也十分可贵。这至少达到了古人所说的“忌随人后”的要求,至于能否“自成一家”,那就要看今后努力的程度了。
 
  ——节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2年第2期
 

相关热词搜索:专家

上一篇:书法的4个问题
下一篇:篆书对联就应该这么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