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艺术大师的成名原因很感兴趣,昨天写了《艺术大师姓名学》,对姓名数理在成就艺术大师中起的作用进行了初略的叙述,如果深入下去确实可以写一篇规范的论文,以后再说吧。
昨晚又翻阅了大量的画册,对照已经排定的近现代艺术大师,发现没有一位是工笔画家。这似乎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工笔画家成不了大师?我想,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与寿命有关。画工笔画比画写意画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劳精伤神促使艺术家提前结束艺术生涯,没有足够的天年完成大业,比如,王叔晖、刘继卣。但也不尽然,徐悲鸿才活了58岁,却是一代大师。这又作何解释?不过,艺术家的寿命在成就艺术大师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如果齐白石、黄宾虹也像徐悲鸿那样仅活60来岁的话,还能成为大师吗?
撇开寿命不说,单就工笔画而言,或与“文人画”不沾边也有关系。
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而近现代工笔画很难体现文人画家的审美理想,工整过了头就流于工艺化,与工艺品同流合污。当代工笔画成就卓著的当属何家英。早年何家英的部分工笔画作品堪称经典,如《米脂婆姨》。然而,中年后,何家英画了大量的写意人物,且与商业利益紧密相关,这就使何家英离大师之门愈加遥远,因为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完全脱离了“文人画”趣味。
工笔画家成不了艺术大师的关键原因或许是其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能牵强附会地归结于寿命与文人因素。因此,我不收工笔画作品。(王门走卒)
工笔画家离大师有多远
——工笔画传统与现代发展问题的一些思考
在雅昌博客看到网友文章《工笔画家为何成不了大师》,我认为这位网友的观点,有很合理和敏锐的地方,并包含了工笔画兴衰的非常重要因由,但也有武断的成分。“工笔画家”和“大师”关系也引起我对工笔画近现代发展一些问题的思考。
画家称得起“大师”我想必备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极高的艺术成就,二是对画坛和画科发展的影响。艺术成就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某种样式推向极致(比如齐白石黄宾虹),另一种是彻底的突破以往另开新的格局(比如毕加索)。我从不把商业价值作为衡量画家优秀与否的标准,尽管这种成功也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可那是画画以外的事。
古代,在唐代以前堪称大师的大都是工笔画家,宋代工写大师各半。宋以后元明清直至近代,工笔画鲜有大师,这一点网友博文中所讲的“与文人画不沾边”可谓切中要害,因为工笔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真正的“笔简形具”、“得意忘象”,它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关系注定达不到文人要求超越有限现实追求“逍遥”、“空灵”的要求。但钱选、陈老莲、崔子忠、仇英、海上三任等高手对工笔画科的推进仍不能忽视。近现代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到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再到改革开放30年,工笔画经历的是从新拾起传统、引入西法观念自身改良、拓展观众群广接地气,最后努力探索自身定位寻求新突破的过程。它之所以在近现代以来有所发展,我认为最大内因是中国画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改变——从文人画忽略超越现实生活到现代国画关注、深入现实生活。
如果说近现代没有工笔画大师,要这样看,水墨画有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等大师,那是文人画积累数百年,观念技法高度成熟后的总爆发,并可以包括进去清初的石涛八大等。反观工笔画,文人画的发展史就是工笔画的衰落史,如果同期的画家去pk,即使近现代工笔有花鸟的“南陈北于”、人物的“南张北徐”也不过是能够重拾起传统而已,和写意诸位大师相较必然下风,近现代工笔画的发展传统并不是齐白石黄宾虹等所站立的千百年文人画传统,而是传统绘画理念技法和西画影响共同建立的一百年左右的 近现代传统。
我们不能不提徐悲鸿,王先生在博文中也提到了他,大家不要忘记,徐悲鸿先生最主要的人物画作品《愚公移山》、《泰戈尔像》、《李印泉像》、《九方皋》基本上都是用工笔手法完成的。
王叔晖、刘继卣等先生,他们属于承上启下,融合新的造型手段和观念使工笔画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后使工笔画走进千万百姓家,有了观众缘,因此其成就和地位对工笔画这个画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近现代工笔画最高成就我认为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90年代,这是上面我说的近现代传统或者说学院派传统比较成熟,遭遇到后文革时代中国社会真正开始开放的现实大环境,有许多优秀代表,我举两个例子。
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系列》,可以说是中国画里最“厚”的,包括了材料上的厚实。这套作品是在后文革时代,中国人再次开眼面对纷繁世界,从新反思自己古老文化和面对现实的态度,有迷茫和惶惑,也有勇气和向往。画中感情深沉,用非官方歌功颂德式的宏大叙事,把平凡人平淡人生中体现的民族可贵精神展现。就像当年流行歌曲界挂起的“西北风”,我用一个描述形容他的画——抖抖身上的尘土,从古老贫瘠的大地上站起,勇敢的微笑着投进世界的怀抱。
何家英的作品则是将学院古典气质发挥到极致,他的作品有人性,歌颂人而不是歌颂文革式期的“伟人”,超越之前工笔对人物形象概念化刻画而真正深入。值得注意的是,他整体的画面格调,与传统中国画“雅正”的文化气息是相合的,线条的书法性发挥、色彩的中正,形线色各要素完全控制得中庸适度。
近十年工笔画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局面,这与之前出现多位工笔高手的影响有关,与愈来越多画家投入工笔画创作有关,与有识之士奔走呼吁,举办展览开办学习班扩大学术影响有关,更与工笔画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特质有关。但是也面临新的困境,我在很多场合反复说到:
一是在新的文化时代,传统艺术、架上绘画共同面对的挑战。新媒体、多媒体、跨媒体的传媒时代,艺术充斥着生活各方面,而“纯绘画”这个概念其实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从我这个教学已有几年的老师眼光看,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结构已和之前越来越不同,纯绘画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尴尬。如果“当代无大师”的观点成立,工笔画也不要奢望。
二是商业因素的影响使工笔画的格调画品、艺术性越来越低,这也日渐成为大家共识。不塌下心,平心静气,淡泊名利,出不来好艺术,可真如果那样,艺术家怎么生存?在拍卖价成为艺术价值风向标的今天你让工笔画家拿什么、凭什么淡定?这都是现实,而更特殊的现实是制作工笔画对时间和艺术家精力心血的高要求,使得工笔画不可能短期投入市场便会取得高收益,因此工笔画的商业运作也是个致命的问题。
如何面对目前困境,没法怨体制,没法怨市场,而只能归到艺术家个人的选择。首先,要承认架上绘画和传统绘画的“小众”地位,迎来“大繁荣”那是虚无缥缈(表面的除外),选择了工笔画等于选择了寂寞,可是寂寞却让工笔画家如此美丽。
其次,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守住一域,坚持并不断深入从而实现突破还是有可能的。工笔画目前的突破口还是有,但要看环境,要看人,要看能不能真正有所突破的画家出现。
我认识好多工笔画家,而且自认为画工笔的画家大都比较实在——不实在的很难坐得住数月如一日面对一张画。他们都在孜孜以求,为工笔画的发展而努力,让人非常敬佩。我作为一个工笔画者,真的期待有朝一日工笔画家们能够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在这个越来越“小众”的领域还能够有所突破。(文/王鹏)
“工笔画为何不出大师”是伪命题
近段时间,笔者一连读了两篇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对于有人提出“工笔画为何不出大师”的命题,笔者思之再三,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当工笔画成为当下各大获奖展览厅上的亮点时,不得不让一些人觉得应该出大师的时候。加之,时下即是一个难出大师的时代,但又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显然,在很多人眼中,“大师”的门槛并没有降低,这是好事。这如同我们的莫言在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多少国人又是多么地期待。之所以笔者说它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妨从命题中的“工笔画”与“大师”两个术语说开。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内对美术的分类极其繁杂,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不像现在的国外,基本上都统统归为绘画类、设计类,再往大一点就直接说艺术类,哪像国内如此分法。以中国画为例,按题材分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按材料分类,可以分为白描、水墨、界画等;按技法分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按画幅分类,可以分为长卷、立轴、扇面、斗方、中堂等。具体在人物画上,又可以分为肖像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等;山水画上,具体可以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工笔山水、泼墨山水等。虽然古人对题材的划分是有多种,但并没有出现“工笔”和“写意”这样区分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把“工笔”与“写意”并列在一起,让人理解有歧义。一般认为,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并称。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少人也总以为工笔与写意相对。其实,“工笔画”中也有“写意”的成分。这是多数人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以不从事者占多。笔者在查阅该词的出处时,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工笔”一词。“写意”一词,古人却早已有之。比如元·夏文彦《图画宝鉴》卷三写载:“(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也使用:“倪云林、唐伯虎之用水墨作画,惟其写意,斯称大雅。”古人多半是以“细笔”和“粗笔”来作区分,譬如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就出现“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此外,我们把明中期时代的沈周的两类山水作品分为“粗笔”与“细笔”两种风格,并没有选择其他词汇。显然,今人把“工笔”说成是“写意”的相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为此,笔者推测不少人以为“写意”仅仅是“意笔”的意思,从而导致以讹传讹,及至今天。要知道,在中国绘画里一直存在写意传统,无论是所谓的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里边,都是如此。笔者曾经问过从事国画的朋友,也认为“工笔画”里有写意的成分,并不把自己的画当作工笔画来来看待。
再来看“大师”一词。面对时下,各种名目的大师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不少工艺大师之外,不少国画大师、国学大师纷纷出户,不再深居简出。严格来讲,大师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经得起来自时代的考验。我们说吴昌硕是大师、齐白石是大师、黄宾虹是大师等级别的书画家则无话可讲;对于那些亲人好友或者“有意”为之者喊出来的赞词,我们不少人多不会苟同。前不久,“彭友善美术馆”在市政府的配合下在南昌八大山人公园开馆,随即“大师彭友善”称号不胫而走。笔者认为,一个连中国美术史传中压根就写不进去的书画家怎么就叫大师了呢?为此,被不少批评家猛批了一把。看来,我们叫谁谁是“大师”的心还是慎重为好。那么,有人不免会发出追问,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评出大师的条件有不少。笔者以为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且包前孕后。我们常说:“艺术贵在创新。”艺术家如没有自己的个人面貌,就不成其为艺术家,至多工匠而已。有了自己的风格,不能给时代与影响,也不能称之为大师。可以说,古代特别是今天的书画家,个人风格多数能够找到,以至有人认为,每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笔者认为,对于有些书画家所谓的风格只是一种个性上的流露。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吸收的养分不同,自然每个人的认识包括对艺术的认识甚至画面的认识都是不一的。我们知道,徐渭、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都是能够影响时代的大师。一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跳出前辈艺术藩篱,勇于变法,终开一派之风。二是艺术功底深厚,且题材全面。即使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深厚的功底也是不行的。当今能够同时兼善山水、人物、花鸟题材的画家不多。就连同时兼善书法的画家也不多,特别是在工笔画上。多数画家以大、满、繁为工夫,以求展厅效应。历史上元代的赵孟頫,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还是白描、工笔、重彩亦或书法、篆刻、诗文可谓无所不能。近现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也都能兼善多门艺术。三是人品与艺品并重,且有口碑。作为大师者,人品是不可忽视的。后人之所以顶礼膜拜,不仅仅在于其艺品。大师者,为人之师范。一代大师的过世,被人流传也不仅仅是其艺术作品,还包括精神部分。古今书画家特别是讲究这一点,为艺首先是做人问题。比如宋代的蔡京按理应列为“宋四家”之一,但由于其人品问题,无缘列入,最终选择了蔡襄。这种人品问题与赵孟頫不一样。赵孟頫是在顺应时代,但在清代傅山看来却没得到理解。这里不作论述。
总而言之,有人把“工笔画”与“大师”放在一起,很难让人理解。按此说来,那么大师就有多种多样技法类型的大师?诸如,重彩画大师、泼墨画大师、白描画大师如此等等。笔者认为,工笔是一种技法,不是一个画种,如同重彩、泼墨、白描等技法一样。同时,工笔也不是一种题材,而是一种体裁。它不能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肖像画、风俗画等题材相提并论。之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很难说不是因为工笔画在当下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国内出了不少优秀工笔画作品。无论是老一辈从事者,还是中青年这支队伍都是很大的。不能否认,这些年我们国内这支从事工笔画创作队伍取得的成绩。比如,刘大为、何家英、陈白一、贾广健、喻继高、毕建勋、李传真、方正、喻慧等等一大批创作者的作品多为我们所熟知。并且,不少的工笔画家还兼善意笔一路的创作风格。面对这么一个繁荣景象,是不是就一定能出大师呢?非也。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整个时代大氛围所致,另一方面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时下另一种现象引论一下。现今不少画家,特别是那些急于走市场销售的画家,只精通一到两招,比如学画梅、兰、竹、菊、虾、虎、猫、葡萄等等,以一招吃遍天下,以至不少画家给自己标签为“梅王”、“画虾大师”、“张葡萄”等等。之所以,提及一下,是因为当下不少画家越来越“缩小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基本上都得了“贫血症”——学养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很多画家都可以说是不择不扣地职业画家。即使进入体制内的书画家,也多不会安心。从而,导致很多的画家依靠市场依靠展览依靠购买者。总之,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可谓多重不一且复杂。如果说,今天的“工笔画家”不能拓宽自己的绘画领域以及弥补来自学养上的不足的话,造就大师的愿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文/雷祺发)
工笔画家为何成不了艺术大师?
www.zg-xbwh.com 2014-11-29 11:52:43 浏览次数:
上一篇:国画家使用颜色的方法 | 于非闇
下一篇:毛笔使用和修理说明书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