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故事是由什么构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适用于多种电影故事的特点。
(一)好的故事有完整的情节
一部有组织有条理的电影应包含一个宽泛的主旨,或者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无论主题的类型如何——影片是着重表现情节、情感效果、角色、风格或质感或结构,还是思想——虚构的电影通常有一组剧情或故事情节,有助于该主题的拓展。因此,构成主题的故事情节和事件、冲突、角色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和安排,与影片主题构成明确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情节着重强调串联情节的这一条线索,其中一个事件自然而合理地引发另一个事件。通常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因果关系,而事件发展的结局即使不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也是很可能发生的。在紧密统一的情节中,任何东西的改变或删除,都会对整体产生显著的影响或改变。因此,每个事件都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产生,冲突也只能通过剧情中出现的要素或人物来解决。一个完整的情节中不会凭空出现一种意外的、偶然的或出乎意料的事件,或者某强大的超人类力量从天而降,从而转败为胜。
虽然情节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但也有例外情况。在一部注重详细刻画某一独特人物的影片中,情节的完整、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是那么重要。实际上,这些情节可能是松散的(就是说,由相互之间缺乏直接联系的事件组成),因为这类影片的完整性体现在每一个事件都有助于我们增强对片中角色的理解,而不在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好的故事是可信的
要让观众完全沉浸于一个故事中,通常必须让他们感到它是真实可信的。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制造真实感的错觉/假象。
1.外在可见的真相: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影片故事中最明显和最常见的真实感源自与生活的近似性。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这些情节“根据可能性或必要性法则可能发生并能够发生”。其真实性建立在我们周围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中,因此它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人类不是完美无瑕的生物。执子之手,并不总能与子偕老;悲惨的事故、严重的疾病和巨大的不幸经常降临到无辜的人们头上。但我们接受这些情节,因为它们符合我们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如《雨人》《最后一场电影》)。
2.内在人性的真相:事物应该的方式
另一些情节看起来也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想要或需要相信它们是真的。一些伟大的经典影片并不试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相反,它们呈现一种童话般的、“从此过着幸福生活”的结局——好人总是会赢、真爱战胜一切。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这些故事也是可信的,或者至少看起来如此,因为它们具有所谓的内在的真相——人们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想要或需要它们这样。事实上,诗歌中表达的公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是这样一种内在真相的范例。我们很少质疑故事中体现的正义,因为这是事物应该表现的形式。所以许多电影故事具有说服力,是由于它们符合内在的真相,满足了人们信仰的需要。当然,这种真实对于那些不愿相信或不需要相信它的人来说,似乎并不真实(《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展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可信影像,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3.艺术的真实感:前所未有,将来也不会出现
电影制作者也可以制造出一种特殊的真相。通过艺术的、技术的技巧和特效,他们可以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在影片播放过程中,它看起来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在这类影片中,真实感有赖于从影片一开始就精心建立起某种令人信服的、奇特的或荒诞的环境、不同的时间感觉或不同寻常的角色,这样我们就会沉浸在影片的总体精神、情绪和氛围中。如果制作者善于营造这种真实感,我们就如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所说,同意中止我们的怀疑,把质疑和理智抛诸脑后,而进入电影的虚构世界。如果这个虚构的真相成功地建立,我们就会暗想:“没错,在这样的情形下,几乎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通过传达这种渗透于整个影片的对不同寻常的环境的真实的感觉,电影制作者事实上创造了一套新的认知规则,而我们就据此判断影片真实与否。在短暂的约两小时内,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影片《罗丝玛丽的婴儿》、《地球停转之日》、《金刚》、《指环王》、《绿野仙踪》或《E.T.外星人》所展现的真实性。
因此,一个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取决于至少三个独立的因素:
(1)客观、外在、可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法则;
(2)主观、非理性的、情感的、人类内心的真相;
(3)电影制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手段创造的真实感。
虽然各种真实性可能在同一部影片中出现,通常其中某一种真实感会在影片的总体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的真实感则扮演辅助角色。
(三)好的故事是有趣的
好故事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能够引起并保持我们的兴趣。一个好故事可以在很多方面让人产生兴趣,但是很少有故事对所有观众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因为一部影片是有趣还是乏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问题。某些人可能只对快节奏的动作片/冒险片感兴趣,有些人可能厌倦没有浪漫爱情主题的影片,也有些人可能对任何缺乏深刻哲学意义的故事不感兴趣。
不管我们期望从电影中获得什么——无论是娱乐带来的放松或是理解宇宙万物的线索——我们去看电影永远不是为了让自己沉闷。我们对于乏味无趣的忍耐度似乎很有限。一部电影可能使我们感到震撼、泄气、迷惑,甚至受伤害,但是绝不能使我们厌烦。因此,我们满心期待电影制作者能消除不相关的、使人分心的细节,提高影片的真实感。当生活绝对免费供应沉闷、单调或平淡的细节时,我们为何还要花钱去观看呢?
甚至在影片中一贯强调日常的真实性,不承认虚构情节的合理性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们,也声称他们特有的日常生活的事实并不乏味,因为有复杂的呼应和暗示手法在其中。如切萨雷·柴伐蒂尼所言:“给我们你喜欢的任何‘事实’,我们会对它‘开膛剖腹’,深入挖掘,使它值得一看。”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值得一看”和“吸引人”这两个表达相同的含义。
1.悬念 为了吸引并保持我们的兴趣,电影制作者会运用多种手段和技巧,其中绝大多数在某种程度上与悬念有关。它们通过预兆或暗示最终的结局,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我们的兴趣。通过保留故事的某些戏剧性信息,以及给出一些我们无法解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电影制作者提供了让我们跟着情节发展不断深入的动机。
2.动作 故事若要吸引人,必须包含某些动作要素。剧情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对于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展现某种动作或变化是基本要素。当然,动作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具体的活动,比如打斗、追逐、决斗或场面宏大的战争。它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或情感层面的。在诸如《星球大战》和《最后的莫希干人》等影片中,动作是外在的、具体有形的;而在影片《去日留痕》和《花样年华》中,动作则体现在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上。这两类电影都有运动和变化。影片《公路勇士》中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所产生的吸引力显而易见,无需解释。但是一个人内心的动作则并不如此明显,如影片《去日留痕》中,并没有异乎寻常的事发生,但人物内心和思想上的变化极其吸引人、令人激动。
具有内心动作的情节要求观众更加集中精神,而且这种情节更难用电影表现。但它们仍是影片的重要主题,可以和强调外在形体动作的影片一样有趣、令人兴奋。
(四)好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
一个优秀的电影故事必须足够简单,以便通过电影来进行完整的表达。埃德加·爱伦·坡认为,一个短篇故事应该“坐会儿的工夫”就可以读完,这同样适用于电影。看电影不如读书那么令人疲劳,电影的“坐会儿的工夫”可能最长就是两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限制,我们将会躁动不安,注意力不再集中,除非是在看最伟大的影片。因此,电影的情节或主题通常会被压缩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要求在两小时内展开。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有限而简单的主题,如描述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小段——如影片《8英里》的主题,要比跨越数个时代探求永恒主题的故事——如D.W.格里菲斯在影片《党同伐异》中的尝试——更适合电影表现。总的来说,一个故事应该足够简单,以便在规定时间内讲完。
然而,在这些限制范围内,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复杂性,至少能保持我们的兴趣。一个好的故事虽然对最终结局有所暗示,但它必须安排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至少设计得足够巧妙,避免观众看了前半部就预知结局。因此一个好的电影故事通常会保留一些有关结局或主旨的信息,直到影片结束才揭晓。
但是在影片最终才出现的新的因素,会使我们质疑该意外结局的合理性,尤其是当那些因素导致奇迹般的结局或过多地使用巧合。经过情节铺垫,我们有所准备后,意外的结局会十分有力而且合理,即使情节要素和导致结局的前因后果的关系链不在我们有意识的注意内(如影片《第六感》)。重要的是,应让观众不觉得自己被一个意外的结局所蒙蔽、愚弄或欺骗。结局应能深化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只有当该意外结局将故事此前的发展趋势贯彻到底,才会形成这种理解。一个好的故事情节要足够复杂,让我们保持疑问;同时要足够简单,让大家能发现导致结局的起因。
电影制作者的表达技巧也必须是简单性与复杂性这两者的令人满意的结合。影片制作者必须简单、清楚、直接地表达某些东西,使所有观众都能一目了然。同时,为了考验最具洞察力的观众的思维能力和视觉注意力,他们又必须通过含蓄和暗示的方式表达,留一些东西供人解释。一些观众厌倦太复杂、设置过多暗示的影片。还有一些观众——更偏爱智力挑战的——则对过于直白、简单的电影不感兴趣。因此,电影制作者必须同时取悦这两种人:不欣赏不易看懂的影片的人和拒绝太容易看懂的影片的人。
观众对生活的看法,也会影响他们对影片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态度。那些视生活本身为复杂和不确定的人,可能会要求电影也具有同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类观众可能拒绝看逃避现实的电影,因为它看起来太容易、太有条理、过于凑巧,篡改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另一些可能不喜欢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影片中所表现的复杂的生活观,原因正好相反——因为此类影片中充满太多的模棱两可、太复杂,或它不符合人们内心中主观的生活真相——他们所希望的生活的模样(如电影《超胆侠》中连续不断的动作镜头可能让那些希望观看逃避现实类影片的观众感到兴奋,而让那些追求更有深度、更复杂的影片的观众失望)。
(五)好的故事应有节制地处理感情戏
几乎在所有的故事中,都会有强烈的情感要素或效果,而电影能够操控我们的情感。但是这种操控必须是真诚的,与故事情节相称的。通常我们拒绝接受滥用感情戏的感伤类影片。此类影片甚至会使我们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因此,电影制作者应有所节制。
对于感情戏的反应取决于观众个人。某个观众可能会认为影片《廊桥遗梦》是一部凄美动人的影片,然而另有一些人会嘲笑它,称之为“感情垃圾”。这种差异通常来自观众本身。前一名观众可能对影片做出了充分的反应,允许自己被影片的情感效果所操控,并不认为电影制作者不真诚。而第二名观众可能觉得电影试图不正当地操纵她的情感,因此她回应以拒绝。
当影片对感情戏进行低调处理时,就很少会冒犯观众的感情。低调处理意味着使情感表达的强度低于影片场景表面上所需的程度。在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提库斯·芬奇(格里高利·派克 饰)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示对“鬼怪”亚瑟·布·拉德力(罗伯特·杜瓦尔 饰)的感谢:“谢谢你,亚瑟……救了我的孩子们。”因为他救了斯科特和杰姆。“谢谢你”这个简单的话语,这个我们经常用来对最普通的恩惠表示感谢的话,承载了巨大的情感分量,证明了低调处理的效果:平时无关紧要的话语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没有说出的话语感动了我们。出自同一部影片的旁白是另一个低调处理的例子:邻里间,为有人过世的人家送上食物,为生病的人送上鲜花,也为别的事情相互沟通往来。布是我们的邻居,他给我们两块肥皂娃娃,一块破表和表链,两份吉利钱,还有我们的生命。
各种因素和技巧都会影响我们对影片的情感反应。无论是低调处理还是滥用感情戏,都会在剧情结构、对白和表演,以及视觉效果中反映出来。一部电影的视觉环境或场景(在第四章中将详细论述)和它的氛围营造等要素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影响他或她的情感反应。但是电影制作者展现情感戏的方法在配乐上体现得最明显,它能从纯粹的感情层面上进行交流,从而反映强调或低调处理情感时的高潮和低谷。
来源:编剧帮
好故事应具备的要素
www.zg-xbwh.com 2014-12-08 12:28:15 浏览次数:
上一篇:《卫报》评十佳历史小说
下一篇:2014年最全小说改编剧、电影汇总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