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英先生的笔墨态度——于明诠
www.zg-xbwh.com   2015-01-27 23:03:51   浏览次数:


  李笠翁评女性之美,曾拈出“态度”一词,颇传神。笠翁对“眉眼周正”但乏“态度”者大不为然。可见,“眉眼周正”跟“态度”之间未必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而且,“态度”比“眉眼周正”似乎更为要紧。笠翁毕竟是文人,欣赏女人一如品读诗文,最终关注的还是品味境界,倘若贩夫走卒在街上议论女人,就不必这么麻烦啰嗦了。这意思,若论到写字作画,张怀瓘、刘熙载们不知念叨了多少遍,但人们却总是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经笠翁这么一比喻,大概没几个不明白的了。
 
  书法是什么?一堆点画线条罢了。因其简单,又格外的莫测高深起来——用笔、结体、章法以及字形、字义、文词内容,等等等等,然而那就是书法吗?书法是科学合理的结构布白吗?是技法精熟的笔墨游戏吗?是文人雅士的案头余事吗?仿佛是,又仿佛都不是,显然都未及根本。那么“根本”是什么呢?愚以为,若理解成点画线条的“态度”或可庶几近之。赋予一堆点画线条以“态度”是件十分不易的事,那需要艺术家的天赋和勤奋。然而仅得“态度”也还只是刚刚开始,剩下的则是对这“态度”的经年累月的修正与打磨。
 
  山西赵社英先生笔下的线条点画无疑是有“态度”的。他曾对二王、苏米行草及唐人楷书下过很多的临摹功夫,其出身自然是“眉眼周正”的。然而,较长一段时期里,他却苦于自己笔下那些“眉眼周正”的线条点画缺乏动人的“态度”,于是旁搜远绍,如秦汉碑碣、魏晋残纸、敦煌写经乃至民间字迹,都被他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阅读品评,临摹借鉴。几番折腾下来,渐渐的,这“态度”便动人起来;又渐渐的,这“态度”动人的点画线条也烙满了他赵氏的印记。这样的转换,其中隐含了怎样的玄机,理论家们未必说得清楚,但我相信社英先生一定有自己深切的体会的。近闻,年近知天命之年的社英先生又埋头读书,青灯黄卷,手不忍释,这其中又隐含了怎样的玄机,大概只有等他笔下的点画线条具有了怎样新的“态度”之后才能破译了。从目前看,社英先生点画线条之醒透、结字造型之洒脱、章法布局之散逸流宕,约略构成了其基本“态度”的基本内涵,翻翻他的这本作品集,明眼人当知吾言不妄也。
 
  社英先生在山西,我在山东,我们虽然谋面不多,但彼此间颇为契投。想来,要么是因为艺术观念的相近,要么便是出于我对社英先生笔墨“态度”的偏爱了。
 
  2006年7月  于济南
 

相关热词搜索:笔墨 态度 先生

上一篇:执着与灵动——评何晓东书法
下一篇:执着与灵动——评何晓东书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