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家应具有怎样的品格,在当今中国是一个已然出现却又不为重视的话题。收藏作为一种文化,在欧美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健康地发展着,其中收藏家的高尚品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收藏家的传统历来视人品为第一,但这一文脉因各种原因在当代难以承继,导致收藏文化发展缓慢。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收藏风生水起,颇为热闹,但有关收藏家的讯息始终围绕着资本多少、实力大小,对其人文品格及由此产生的收藏与历史、与社会的关系等却极少关注,收藏家往往认为掷多少钱、买怎样的画是个人的事,很少将自己置于社会的收藏文化体系中去完善品格。漠视或拒绝品格追求,直接看到的后果是当今的收藏界充满了高调的资本炫耀和贪婪的藏品炒卖,各种玄机、投机、做局和虚诈的故事不绝于耳。
毫无疑问,卓越的人文品格和雄厚的资本实力,是造就伟大收藏家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而前者更为重要和不易。古往今来,富甲一方的豪门不计其数,青史感佩的藏家屈指可数。无论中外,伟大的收藏家总是将收藏过程视为人格的凝练和精神的陶冶,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文化的精髓,因而获得了敏锐的收藏眼光、独到的藏品序列,同时也建立了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今天,研究和弘扬收藏家的人文品格,对于收藏界匡正谬误、正本清源,实在是非常有必要。在此,结合我所了解的几位国外收藏家的成功事例,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收藏家品格之一:
为历史文化传承而收藏的高尚理想
收藏艺术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所有的收藏家首先会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艺术收藏固然是私人爱好,商业化的流通也是藏品获取和增值的渠道,但艺术品既是财富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杰出的艺术品是整个民族及社会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艺术收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行为。视藏品为个人财富还是社会财富,这是藏家品格高低的第一分野。清代宜兴乡绅吴洪裕,临终前欲将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付之一炬为己殉葬,幸被其侄子从火中救出,名作虽得以传世,却已残破。抗战期间,苏州潘姓收藏世家的传人潘达于以身家性命抗拒日寇逼要,保护西周青铜重器大盂鼎与大克鼎,后分别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这两个例子,立见所谓雅绅与真正的收藏家的区别。一个具有公共道德和公民责任的收藏家,总是自觉地将收藏行为纳入历史的文化体系里,并以极大的责任心力尽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收藏家不但在艺术美学上能够把握住藏品的质量,同时也清醒地知道收藏是一项社会工程和历史工程,他们乐于和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尽可能地与公众分享自己的收藏。将社会文明进程中优秀的成果保存下来,将个人的收藏财富变为全民共享的财富,这是欧美许多私人收藏家追求的目标和走过的道路。他们很清楚,艺术永远是历史和民族的遗产,自己只是在传世的长链中负有暂且保管责任的一环。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收藏家族能够将藏品永世传代,煌煌如显赫了几个世纪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其最后一位传人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德·美第奇也在1743年将家族所有的藏品留在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成为这座文艺复兴名城让全世界共享的永久财富。支撑他们这么做的动力是个人或家族的社会荣誉,而荣誉又必然在尽到了保护和传承艺术遗产的责任后才会降临。
收藏家品格之二:
以艺术追求决定藏品取舍的专业精神
怎样收藏艺术品?这是收藏家都会询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有个笑话:某位富豪不懂艺术,但在拍卖会上十分骁勇,且只赢不输,别人向他讨教,他说诀窍只有一个,把艺术当商品,把收藏当做生意。不幸的是,这种顶着收藏家名头的投机家、冒险家在我们周围司空见惯。真正的收藏家,一定坚守对艺术的真诚态度,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根据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对艺术现状的精确判断,选定某一个收藏领域孜孜不舍地追踪下去,经过旷日持久的积累,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收藏大家。
2007年我参加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后,在德国慕尼黑拜访了IngvildGoetz女士,她是当代德国享有国际盛誉的重要和杰出的私人收藏家之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Goetz女士为代表,西方收藏家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他们对艺术品的态度。Goetz女士喜爱当代艺术,她收藏艺术品时,完全不关心此作品有没有被市场价值确定过。她说,好的作品必须能够吸引她,必须以一种方式与她对话,并且能够唤起她的思考。因此,她对在揭示生活的真实方面有着先锋性与深刻性的当代艺术情有独钟,引起她收藏兴趣的作品,一般都蕴含着社会批判精神。她对艺术收藏的态度是:追求深度、完美和持续性。这些收藏大家对艺术的态度无疑是中国收藏家的榜样,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将自己的收藏理想纳入到社会文化发展之中,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升品格、修养和学识。说到底,这是收藏家应该具备的精神追求。
收藏家品格之三:
将藏品推向公众领域的开放胸怀
怎样使私人藏品发挥最大效应?这是收藏家通常询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在欧美,私人收藏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搭建一座桥梁,将自己的收藏推进到社会公共领域,让公众得以共享,这种努力往往贯穿于他们毕生的过程,并由后代继续完成。在今天的中国,收藏家对此有足够认识的并不多,或者仅以为艺术收藏的效应在于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两者相比,人文品格上的落差是巨大的。
去年有一则报道,盛赞德国收藏家IngvildGoetz女士与克里斯汀的慈善合作。Goetz女士收藏了5000多件现当代艺术品,涵盖范围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天,跨越媒体的种类繁多。媒体赞赏她奉献给慈善事业的热情可以与奉献给艺术的激情相媲美。媒体认为,Goetz女士正在开拓一条独特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艺术与收藏之路。
也许,Goetz女士对自己藏品的处理方式是一个例外,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收藏家都把私人的收藏投入慈善事业,但是,艺术从本质上说既然作为历史与社会甚或全人类的遗产,无论公共收藏还是私人收藏,都需要遵循一个准则,即采用各种方式尽可能让公众共享。在这一点上,欧美收藏家的心态相当开放。Goetz女士认为,收藏行为微不足道,而有益于后人的保存与传播工作才最为重要。我参观过Goetz女士在自家花园里建造的美术馆,馆内不仅存放和展出藏品,还设置艺术研究、作品出借后的恢复、出版及开展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等项目,自1993年对外开放后很快成为欧洲引人注目的美术馆之一。
这里,不能不提到欧美国家为私人收藏家的藏品能够推到公众面前而创造的良好环境。在这些国家,大多通过优惠的政策,帮助设立私人艺术基金会的企业或个人将收藏纳入规范的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运营和管理,从而形成完善的私人收藏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衡量体系。政府对收藏家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这种支持经过严格的专业审核,绝不会发生利用个人收藏来套取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收藏家必然高度珍惜自己的品格和荣誉。与之相比,中国的收藏文化,包括收藏的社会环境和收藏家品格的锻造,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系上海美术馆原学术部主任)
(此文来源于网络)
收藏艺术,还是收藏财产?
www.zg-xbwh.com 2015-01-05 15:37:39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