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军:谈“继往开来—50-70岁版画家作品展”
www.zg-xbwh.com   2015-03-06 15:35:27   浏览次数:

  曾经举办过《承前启后》版画展,今天想起来,就觉得有些渐行渐远了,连人带画,仿佛是块块嵌在桥上的石头,它看着人们不断地走来走去,而它,只是擎住那一份力,并不在意人们在回望时投过来的那一份感念。
 
  这一次,要举办的这个版画展,是今天已经有50岁或者70多岁的版画家的作品展,叫《继往开来》,似乎也找不出更合适的名称了。
 
  70个年头、60个年头、50个年头,有些人做版画做得风起云涌的,而有许多人偃旗息鼓好久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那么,就做一次检阅吧,通过一、两次这样的展览,看看我们接续了什么,又对以后有多大的拓展?因为“后浪”大,推过来了,更多的浪还在趁着潮汐不断地涌来。
 
  1945年,连我也觉得有些遥远了,70岁这一茬人,也就是1945年前后出生的那些人,1945的印象大约只剩下日本投降了……笼统地说,上个世纪40年代左右出生的这一茬人的最早的记忆,实际上已经是“红旗飘飘”了,是确确实实“在红旗下长大”的一茬。到1955年,又是一茬人,这茬人与上边那茬人之间拉开了一个年龄的“代沟”,他们又同后来的1965年那一茬人拉开一个“代沟”。然而,他们所有的人的成长的背景大致是一样的,那就是各式各样的“运动”。
 
  挑主要地说,那是:
 
  (1950)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2)土改革命运动
 
  (1952)抗美援朝运动
 
  (1952)三反五反运动
 
  (1954)“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1955)批判胡风思想、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
 
  (1956)肃反运动
 
  (1956)农村反资本主义运动
 
  (1957)反右运动
 
  (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1958)除四害运动
 
  (1959)党内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
 
  (1959)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1960)农村三反运动
 
  (1963)学习雷锋运动
 
  (1964—1966)四清运动
 
  (1966—1977)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
 
  称不上是运动的,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196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走“五七道路”。
 
  直到最后的一个运动结束,连40年代出生的人到这会儿也就二十来岁,好时光全在“政治的摇篮”里逛荡净了。当他们与1965年出生的小孩儿擦肩接踵的时候,那些小孩儿也才12岁。
 
  5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一茬人,也就是前两年已经退休及今年即将退休的一茬人,他们有许多人就曾“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了一回,待回归到正当的愿望能得以实现的时候,他们以“死都不怕还怕牺牲吗”的精神,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机会,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也的确是的,后来,他们要么成了创作的主力,要么成了领导的人才,或者兼而有之。
 
  而1965年出生的人,1971年上学,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了。对这个社会又能知道多少?还好,在成人以前遇到了“改革开放”,至今看来,他们算是幸运的一代了。
 
  这几茬人在艺术上的态度和作为也有些不同。
 
  今日70岁左右的人,实际上,他们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是从80年代以后开始的,那以前他们能干什么呢?即使有“创作”,至多也不过是赶了一回政治的“集”,当终于知道自己在艺术上仍是“一穷二白”时,在这个国家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的时候,他们对未知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就几近“贪婪”;然后是“只争朝夕”地让自己找到归路,拾掇旧梦的碎片。对于能重新获得在艺术上的生存权,有适度的满足;做艺术有时陷入犹豫,政治、市场两厢顾及,自觉到有一种“落伍”的担心在影响着心境;想打一通拳脚,却发现,不独是“地盘儿”不够,“野心”也没那么大……倘有人在创作上争得些许的自由,或许与他们曾经有过怀疑和坚持独立思考有关系;他们多数都胆小也谦和,这是因为父辈的谨慎对他们时时有影响……
 
  60来岁的人,“啃咬”艺术特别的狠,“消化”得又快,有一种类似于“翻身求解放”的心理和“改天换地”的理想;吃得苦中苦;曾经“与天斗、与地斗”过,所以,也不怎么怕“与人斗”;他们很重视话语权和生活的价值;做艺术,常有奇思妙想,又最敢于试验和突破;他们有时显得自负,那是因为十分知道自己的使命,挺得起腰杆十分重要……
 
  50岁的人,撞到80年代,眼面前的机会多多了,清规戒律少少了;在艺术上,他们既十分的敏锐,又十分的豁达,而他们似乎更知道在限制中自由表达的重要,更倾向于对人性的呼唤和个性的确立,勇于创新,不大乐意怀旧;无所畏惧到看上去像是“不知天高地厚”;偶尔会觉得自己既不老也不嫩,行为透着些许的拘束,但是,他们身后却跟来更多的无拘无束的后生……
 
  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偏偏选择了版画,那么,就是现在,把他们的创作选出来做一个展览,借此,梳理一下70年、60年、50年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也借此交流彼此的得失,特别是可以提问自己一回“为什么做版画?”、“再怎样做版画?”的问题。它的重要还在于,在中国的版画史上,抹下了一笔色彩。
 
  他们的艺术强在哪里或弱在哪里?很难说,但是,可以肯定地是,这些人的艺术有着很强的时代感,也当代得不得了!没有这些,模糊了来处;有了这些,才铺垫出后来的去路。
 
  能找到一门艺术来做,是人的幸运。想想太多、太多的“无藉藉名”的同龄人的另一种人生吧……
 
  本来是做版画的,有些人不再搞或很少搞了,这没什么,干别的也好,只要做得来又做得高兴就好。
 
  往前看吧,一浪接一浪地涌过来了!
 
  广军七十有六
 
  2015年1月24日
 

相关热词搜索:版画家 作品展

上一篇:书法乱象源于审美力的根本缺失
下一篇:手欠画家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二三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