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圣诞日并非是耶稣真正的生辰,但人们都已习惯在这一天来庆祝耶稣诞生。因此,博雅哥特地挑选了文艺复兴时期不同艺术家的耶稣诞生像,以飨读者。拉斐尔、卡拉瓦乔、乔尔乔内……这些画家以其深厚的功力和特有的风格描绘了圣婴的诞生,天上人间共贺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耶稣诞生场景,也同样可以感受到画家个人及所处时代对于信仰的感受和态度。
大师笔下的耶稣诞生

这幅画塑造了一位至高的圣母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一般的母亲唱出美妙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
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站立在云端,衣袂翩翩。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
这张画中的圣母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幅画,画得明快,人物结构与色彩都轻松明亮,几乎每一个见到过这幅画的人都被圣母所感动。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值得一提的是,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而下方的两位小天使的原型,是拉斐尔偶然在街道上见到的两个玩耍的孩童。

这幅画是乔托装饰的位于意大利帕都瓦阿利纳礼拜堂内的系列作品之一。将这一系列作品串连起来的主题就是基督生平和受难的故事情景。画面中的三博士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拜见圣母子,因为他们预知这个婴儿将比自己更伟大。

杜乔是他生活的年代锡纳画派的宗师,在木板画方面,他的画注重线条和色彩,有着强烈的情节表现力。这幅《基督降生》中,圣母玛利亚的蓝色和红色穿着表现非常引人注目,圣婴反倒显得有些次要,因为杜乔认为,这是属于圣母玛利亚的时刻。

黄金铸就的马鞍和披风,透露出订制这幅画的赞助人的富有。三博士壮观的朝圣队伍仿佛就是帝王出游。画家使用金银锡箔等贵重颜料,将三博士参拜圣婴的场面铺陈得几近奢侈。陡峭盘旋的山麓由于色彩华丽而变得如同乐园,把严肃的主题过滤成一种享受。

里皮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曾以妻子为模特,创作了多幅圣母像。而这幅画颇几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背景是一片意念中的树林,祈祷的圣母注视着刚刚出生的圣婴。上帝伸出双手祝福着,放射出星星的光芒。代表神圣的鸽子将光芒指向圣婴,凌厉的金光凝结了神的力量与祝福。

《圣经·新约》中说:耶稣刚一降生,就有几个东方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对人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见到他的星,特来拜他。”三博士在天上那颗星的引导下前往伯恒利,一直把他们带到约瑟家门前。他们进屋看见圣母和圣子耶稣。这幅画就描绘了东方博士来拜见圣子的场面,但事件的背景不是在马槽,而是在岩洞前。圣母子被一群小天使环绕着,远道而来的三博士手拿礼物,要敬献给耶稣。

画面描绘了神圣家族面前身穿盛装的三博士一行。据说跪在圣母子面前的盛装白发人是奠定了美第奇家族繁荣基础的老科西莫,左面是豪华王洛伦佐,右面是波提切利,站在右侧墙边的白发人就是此画的委托者德尔·拉玛。

吉兰达约对古代的艺术很感兴趣,他经常在其绘画作品中加入古典元素作为装饰。在这幅画中,躺着的圣婴后面是一只装草的马槽,马槽上刻着拉丁文,拉丁文下面作为装饰的植物是古代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的。这些拉丁文的意思是“前面躺着的婴儿是救世主”。

好像“寿星老人”的三博士之一手中拿着一个明显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杯。青花瓷在15世纪中国的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发展到顶峰,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同时,通过阿拉伯的商人沿丝绸之路,大量传入中东和欧洲。

画面中的圣母穿着华美,高雅的气质倒有点像贵妇。参拜圣子的队伍浩大,在最前面的三博士面容庄重,繁复的衣饰显示其身份不凡。很多画家描绘“三博士的赞颂”为主题的宗教画,背景按照圣经中所说,发生在马槽,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画家也将这一幕安排到繁华小镇,以精致的小屋代替了马槽,不见了牛和马的踪影。

尼科瑞提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个自学成材的画家。他的作品色彩层次丰富,人物刻画立体感强。这幅《朝拜者与牧羊人的礼拜》的画面中各元素齐备,人物神态安详,整体构图自然而严谨。

巴洛西是位宗教艺术家,画有许多表现“圣家族”为主题的作品。他的画,富有人情味,并以细腻,柔和的色彩,给观者不寻常的吸引力。画面中,基督是个可爱的婴儿,舒服地躺在马槽中。照看基督的玛利亚面容温和,外衣的衣褶和花边在圣光的照耀下显得轻柔动人。在画面的背景处,初为人父的圣约瑟正兴高采烈地和牧羊人打着招呼。

勒·伯安曾任法国国王藏画阁的管理,也成为卢浮宫第一位实际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这幅画描绘了天上人间都在庆贺主的降生。天上众天使升腾弹奏,地面上众人虔诚膜拜,圣母子在天使、众人围绕中,那么安详而神圣。

这幅画偶尔被误以为是出自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卡拉瓦乔之手,因为其作品风格充分发挥了卡拉瓦乔的风格。对光影运用独特而出色,神态各异的人们都发自内心地迎接圣诞的圣婴。

画家没有表现那种意大利画家通常对圣母子的理想描绘,而是描绘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和真切的婴儿。他有着矮胖的鼻子和张开的小嘴、小脸蛋。画面中,一个老妪手持蜡烛正照亮着用长布包裹着的婴儿和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母亲。背景很简单,只是一片黑暗,因为这是一幅有象征意义的画,象征诞生的神奇和对生命的珍爱。

画面的上部,绚丽的光线从上空像舞台灯光一样洒落,画面的下部却是朴素的乡村常见场景。麦诺在牧羊人中巧妙地加进了他的捐赠者的肖像。众多的细节,例如人物的面部、卧在地上的牧羊人的伸向画外的脏脚和右下角的静物,都预示了精巧的写实主义的来临。

卡拉瓦乔的这幅画可以算是最符合《圣经》原文记载的,马利亚旅途劳顿后生产,显得非常疲倦,似乎瘫在那里,约瑟站在马利亚身边,双手合十,正在祷告谢恩,牧羊人和博士们围绕在旁边,彼此交谈。空中的天使手中拿着一张"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的条子,而这也正是天使向牧羊人显现时说的话。作者对角色的刻画非常到位,一路奔波之后的夫妻俩衣着无法光鲜亮丽,带着底层人物的寒酸与黯淡,而肮脏褴褛也符合旷野中牧羊人的身份特征。
画面朴素写实,沿用了威尼斯画派将神话故事现实化的表现风格,卡拉瓦乔对于画中人物关系的处理也生动明快:画中主体人物天使和玛利亚以最亮的角色出现在画面中,之间关系形成一条有力的弧线将两者相连;而玛利亚头部除了是最亮的一处,面部所处的位置也在画面对角线上,以此来强调玛利亚分娩后疲惫但喜悦的表情,而以玛利亚为轴心的几组三角关系,更加让画面安稳,永恒。

据传,瑞典的圣女布里奇在去世前看到一幅耶稣降生的异象,异象中的耶稣全身放光,甚至使得约瑟手中的烛光显得暗然无光,她还听到了天使的歌声。这幅耶稣降生画有两个特色。第一、其他圣徒开始在画上出现。第二、作者使用了圣布里奇所见的"异象"。
画面中除了马利亚与约瑟外,后面跪着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3-4世纪)和维罗纳的圣伯铎(13世纪)两位圣徒。画中的耶稣没有用布包裹,全身散发着光明。马利亚低着头,两手合十,这个姿势成为15-16世纪耶稣降生画的楷模。耶稣光环上有个十字架的记号。不论这个异象的可靠性有多大,它象征性的意义极为明显,耶稣基督是世上的光。

躺在马槽中的小婴孩耶稣是光源,这也象征耶稣是世界的光与希望,马利亚占据画面的中心,她的脸光洁平静,而约瑟则以手护胸,似乎还停留在"不可思议"的状态,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是真的。所有画中的人物包括背后的两头动物,都被耶稣吸引,被耶稣所发的光照耀。天使们脱去圣经中威严圣洁的形象,身着布衣,欢欣拍手变成小孩子的模样。干净的画面,橘黄的暖色调,这紧凑空间里的构图也显得有条不紊,烘托出一派温馨恬静的氛围。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马槽没有马反而有一头牛和一头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时,犹太人是不允许骑马的。

这件作品是佛朗切斯卡50岁时创作的作品,作品描绘的是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乡村风光,在明快的晨曦中,圣母马利亚跪拜新生的耶稣。画面色调灿烂纯朴,很有抒情意味。从人物衣着中可以感受到各种不同色彩的层次变化,弹琴的女孩赤脚站在花朵盛开的草地上,欢迎新生儿的降临。这幅作品在光线的处理上有明显特色:耶稣诞生的场面,是在室外大自然阳光直接照射下展现的,而没有常见的宗教画中那种神秘的光源,而马利亚周身也透露出贵妇的气质而非原本的农妇,但约瑟则翘脚坐在牧羊人的身边,视线望向别处,别有意味。

波提切利的这件油画作品《神秘的基督降生》英文名Mystic Nativity,是他的一件非常著名的作品,被后世的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当做是他的临终遗言的作品。作品中有一行神秘的字“我,桑德罗,在1500年末,义大利动乱时期绘制此画,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圣约翰所着的启示錄第十一章中的第二样灾祸所述,城市被魔鬼蹂躏的三年半中。”这句话中反映出1499年法国路易十二入侵后意大利的悲惨状况,更是一个映证,让我们看出萨伏那洛拉审判宣告,对她心灵的影响有多少。
但在《神秘的基督降生》中,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中许多天使的欢愉舞蹈,看到比《维纳斯诞生》的更多的盼望。此画的讯息很清楚:基督的降生,带给罪恶的世界救赎,也是人类唯一的希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说明价值体系与信仰,如何影响艺术家的绘画世界。而深谙基督信仰的人,尤其会注意到,一个宣讲社会腐败堕落、上帝审判,并企图更新道德的殉道者,是如何的透过信息影响艺术家。最有趣的是,这个艺术家由《维纳斯的诞生》转向《圣诞》(基督诞生),由爱欲欢乐,转向十字架代受罪责的救恩,因而使基督诞生,成为天人同谱欢愉的乐歌。

此画描绘一个阴沉的洞窟前,有一位圣母,她身披斗篷跪在圣婴面前祈祷,左侧两个牧羊人从远方前来朝拜降生的基督。这个伯利恒的洞窟已搬到距离卡斯特弗兰科不远的威尼斯郊外的静谧田园之中。树林及丘陵的绿色柔化了这座石山的风景,并与远处模糊的阿尔卑斯蓝色山群及寂静的天空取得和谐。画家在此把人物与风景融合于神秘的气氛之中,完成了他的绘画革命。此画毫无戏剧性的表现,一切要素均被引入理想的基督教徒的冥想世界,并通过纯朴的大自然风最表现出来。

在鲜艳的色彩中,马利亚不再是农家妇,俨然贵妇一个,耶稣就像是个王子。博士们一副敬畏之态。鲁本斯不是在写实,而是要表明一个神学上的信息,耶稣是君王。

愉快、优美的圣母怀抱着刚刚降生的圣子,如此的温柔而优雅。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既有着超脱尘世的梦幻,又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他的画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原载于优坊网,文章有改动
参考资料:我爱画画网,有画网
(语嫣 整理 / 天一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