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来云随风雨去,到头不如老僧闲。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禅诗二首
劝君与尔联: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上半句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后半句是李白的《将进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一下太原武宿机场,车子开出没多久,就可以远远看到“武宿”两个榜书大字的高大牌坊,字势雄伟壮观,气象博大浑厚,结体古拙朴茂,笔道如帚挥洒,这气吞山河的书写手段非高手不能为。随行者告诉我,这是山西书协副主席赵国柱先生的手笔,于是我对赵先生有了深深的印象。
后来我在山西“晋宝斋”以及太原“南宫”画廊汇聚的“青云宏”大楼里看到了他书写的草书中堂和巨幅八条屏,之后又在“太原美术馆”观赏了他为该馆量身订制的丈二匹李白《将进酒》巨幅草书作品。游览山西名胜如晋祠、天龙山、五台山、太山等风景区时均可一睹他题写的楹联牌匾的风采,感受到了赵先生那如椽大笔给人的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可以说赵国柱先生是“新古典主义”代表性书法家。这一代书法家继承了文革前的书法传统,在不脱离古典书法发展的主线的前提下,更主张张扬个性和抒发人的主体情感,更强调书法艺术的视觉冲击和形式表现,更追求书法家的人生价值的再现和书法的社会影响。有幸和赵先生结识以后,一见如故。近些年来,与他合作举办了“寻找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风云榜”“鸿篇巨制”等对中国书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活动之后,对他的艺术、为人以及筹办大型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书法是一门充分体现人的品性、情感、智慧和人生高度的艺术。刘熙载说的“坚质浩气,高韵深情”,是指能够臻达书法艺术高端层次的几个要素。如果你细细品味赵先生的书法,就会发现他的作品特别耐人咀嚼。他的线条不是一拖带过,平铺直叙,而是悠悠扬扬,一波三折,有节奏、有品味、有变化。他的线条带有涩涩的感觉,那种行笔过程中的阻力犹如山西“汾酒”那种冲喉的麻辣爽快和力度。这恐怕与他们这一代人不凡的人生阅历以及他本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鸿篇巨制”展览中的那幅八尺整张草书作品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深受好评。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取法高古,结体中掺杂章草古拙的意味,带有横向取势的特点,不像很多人写今草流畅痛快,一挥而就。他的作品都是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无论是线条、结体还是章法都显得率性大气,经得起推敲和琢磨,潇洒古拙,不随流俗。
赵国柱先生的书法作品伸缩性很大,鸿篇巨制写的大气鼓荡,寸縑尺素写的委婉动人。他既是一位真性情的书家,又是一位重情重义具有孝心仁义的好人。我看过其由西泠印社出版的以“亲情与感悟”为主题的尺牍作品集手稿,可谓篇篇真情,字字珠玑。其中,他写的腊八节怀念母亲的尺牍,其蘸墨含情之深之重,出人意料;而写女儿和外孙的信扎,则可见慈父情怀和长辈期待,点点滴滴,事事入怀,笔笔见情,感叹人间挚爱,读之催人泪下。再赏其尺牍手札的书法艺术,可谓清风扑面。他以一种悠闲的笔致写来,轻松而自在,一挑一拂,极有姿态。轻松舒展的笔墨,仿佛是山间溪水蜿蜒而下,自然而不造作,述说而不矫情。出自于小草和章草意味的书写,厚实而古朴,线条拙拙的,有杀纸质感。虽然每篇均是薄薄的几页纸,却韵味无穷。加之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了更是嘘唏不已。把很平常的生活用书法予以记录本来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能,但是现在却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如果我们的书家整天抄录着古代的内容那还有什么意义?赵国柱先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让我们感觉到人间古今相同的深厚的情感,让笔墨来震撼人心,虽然小小以纸,却饱含着书法家的高韵深情。这种真性情的流淌,正是书法的核心所在,亦即真正的书写精神,可谓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意,我写我真,一般风韵难及也。
山西书坛书法之风格古有傅山之雄强,祁寯藻之端正,今有姚奠中之古拙、张颔之雅健、林鹏之灵动。赵国柱书法风格的大气对这些前辈书法的风格而言,既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和衔接,也是一种有效的变化和发展。杜甫有诗句云:“凌云健笔意纵横”,移来说明赵国柱的书法应最为贴切。
简介
赵国柱,1955年生于太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闻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政府文史馆员,山西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山西省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担任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百强榜”评委,首届(2009—2010年度)中国书坛“风云榜”评委,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及第四回硬笔书法大展评委。获评中国书协首批“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中国硬笔书协“全国优秀中青年硬笔书法家”称号,《书法》杂志、《书法报》“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应邀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书法》杂志“书法男女二十家展”。曾任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太原日报社社长。现任太原日报社书画院院长,系太原市特聘专家。
专业文章及专题介绍见诸多家专业报刊及网络,出版多种个人专集。2015年起先后在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
作者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胡传海
凌云健笔意纵横——谈赵国柱先生的书法创作胡传海
www.zg-xbwh.com 2016-01-20 11:36:19 浏览次数:
上一篇:首届中原美术书法新锐人物作品展开幕
下一篇:横石水镇40名农民书法家同台挥毫送祝福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