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坛的翘楚,他的文学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发行,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骄傲,他的名字无疑是宁夏文化的“金字招牌”。张贤亮先生晚年勤于翰墨,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追捧。收藏界有一种说法:“如果把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比作是‘全国粮票’的话,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无疑就是‘世界粮票’!”这种打趣的比喻并不是说张贤亮先生的书法写得比启功先生好,而是说明了张先生本人的影响之大!
关于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张贤亮先生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一席话:“书法,应该是文化人的事儿,在古代是没有专业书法家一说的。从根本上讲,书法就是文化的载体,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他们都是大文人,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文章与诗词。我们记住的首先是美文,又因为他们个性的书写,两者都流传于后世。”毋庸质疑,所谓的书法家,讲究的不应该仅仅是笔墨神韵、力透纸背,他更应该着重于一个书者的文化底蕴和自身修养。否则那些书法作品只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却没有体温的“物件”,就像橱窗中穿着华丽的模特儿,不是血肉之躯,不能给人以亲切感。俗话说“字如其人”,唯有此,字才有骨、有神、有力,方可成为“大家之作”。而张贤亮先生的书法,是明显具有这个特点的。
且行且歌,艺术来源生活
张贤亮先生在书法方面的价值观质朴而实用。作为书法道路上的前行者,先生提倡深入自然,体验生活,从平浅易懂的生活中提炼出玄奥的艺术精华,深入浅出。上世纪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张贤亮先生因为发表了一首《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和反革命,使他有整整22年的时间里都呆在劳改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没有自由。从21岁到43岁,别人的黄金年代恰是他的蹉跎岁月。写现代诗需要激情,多年的劳改生活,使他理性太多,激情不够,于是平反后不再写现代诗,开始转向写小说。也就是这样的磨难,给他的文学与书法赋予了一种沧桑!多年来,张贤亮先生在生活中感悟,以自己的才情,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
张贤亮先生深谙学习书法单靠几本碑帖出版物难成其事,最重要的还是多从古人的作品中去广泛涉猎,读帖、善悟,以心临之。他说:“写字的方法有一定的步骤,篆隶不实用,但要看,这样进入楷书,才能古雅,然后再行草。只有写字的技能,而没有学问和人格的修养,字无论写得怎么好,也是不能传之千古的!大德名贤的手迹虽然巧拙不同,但都具有一种崇高的品格,所以书家作品有无传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其品格高下的。”他又说:“无论写字作文,皆是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我书之字所呈现给人的,应是平淡,恬静,生拔之致。”这些话是他很忠实的自评,却也是每一个书家向往的至高境界。
张贤亮先生没有觊觎成为书法家的野心,而是抒写真性情,用毛笔塑造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趣味。于是,我们在先生的字迹中,看到他的意与古会与情趣别生。
严谨之风,成就大家典范
名气归名气,尽管张贤亮先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只有在自己这里过关的东西才能挂在别人家里。”这是先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张贤亮先生从来都反对把自己束之高阁的做法。他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要让别人品评,彼此交流沟通,人家正确的好的地方要虚心接受,自己不好的地方要勇于改正。张贤亮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断地学习,从各个方面汲取经验和知识,把自己理解的东西糅和进去,以严谨的精神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文人情怀,笔墨书写大爱
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品无疑是文人书法的精品,在饱含着书法本体语言的共同特征之外,同时充满着文化情结。他以强大的文化优势和传统,包容和谐的书法语汇所创作的作品,充满着高雅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情感意义和强烈的审美趣味。他的作品更多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诗句予以表达,强调书法内容的原创性,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有体温的、亲切的美。于是张贤亮先生的作品成为书法收藏的一个热门,具备极大的升值空间,引起收藏投资者的足够重视,这也就引发了张贤亮先生书法作品价格的一个又一个新高。
有人不禁要问,张贤亮先生已经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蜚声海内外,又通过经营文化产业成为中国作家的首富,难道他还需要去写书法卖字挣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背后隐藏着张贤亮先生的一大善举。
张贤亮先生认为,贫困人士并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贫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这时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古人说“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救助患大病的贫困患者或因病致贫的患者家庭,使其得到爱心关怀渡过难关。自2010年开始,张贤亮先生每年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夏妇幼保健院捐出人民币150万--200万元,用以补助那些不属于或超出医保范围而又家庭困难的患者。这便是被张贤亮称之为“救生行动”的慈善项目。通过“救生行动”唤起社会各界的关爱之心,帮助弱势群体,挽救生命,从2010年起至今,已有数百人得到了资助。而“救生行动”的每一分钱都是张贤亮先生用自己的一笔一墨换来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张贤亮先生就每年定期资助10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至今已使几百名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张先生说,大家应该把慈善当成文化来做,把行善变成时尚,让更多的人一起做慈善,让更多的贫困者得到救助。
青年学者林俊先生说过:“张贤亮先生的书法作为当代文坛大家成功的典范,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构成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在我眼中,张先生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他的书法,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更有慈悲的人性之美和无疆的大爱之美!
夜深了,望着浩瀚的天空,好像看到张贤亮先生走进天国里那属于自己的书房,点一支烟、泡一杯茶,默默地看书、写字。除了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周围万籁俱寂。这时他凝神静气,将才情、体悟都融进笔墨之间,让人心醉。
先生走了,留下的,是一股仙气儿……
先生之风 ——用“书法”的名义悼念张贤亮先生
www.zg-xbwh.com 2016-01-26 10:53:17 浏览次数:
上一篇:“展览体”强奸了书法
下一篇:书画界垃圾成堆,严重污染艺术环境!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