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将隋朝以前约200年时间中营造的洞窟视为早期莫高窟,现存世36个,其中北魏12个,可见北魏时期佛教之盛。《九色鹿经图》作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敦煌莫高窟最优美的壁画之一。

《九色鹿经图》溯源
《九色鹿经图》绘于敦煌257号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画大体上都有一个整体布局:四壁中层画佛像和情节性的故事画作为壁画主体,下面画供养人和药叉,上方画宫乐,壁画中部空隙处则布满千佛。其中情节性的故事画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类型,画家们尤其擅长用绘画的形式来讲故事。
北朝敦煌故事画现存约20种,近30幅,讲述的故事则可分为三类: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以前各个世代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九色鹿经图》即是此类,根据“鹿王本生”这个故事而绘。
作为莫高窟内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一系列经典动画片中,就有《九色鹿》这个故事,该片摄制于1981年,完全采用敦煌壁画风格,色彩艳丽。而《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为更多人知晓。
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打拂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
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画面中心的独特处理
在熟悉情节的情况下来看这幅画作(在佛教盛行的北朝,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于情节顺序的安排别具一格。我们通常熟悉的古代长卷画作的欣赏方式是从右至左,展卷来读,随着卷轴一点点了解画中景观人物所传递的美的信息。
《九色鹿经图》描绘了故事的八个情节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礼、国王与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陈述。《九色鹿经图》在处理这些情节时,摒弃了传统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将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陈述”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虑到壁画给观者视野带来的冲击力产生于一瞬间,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画面吸引观者的注意力,然后再使其依次寻找情节阅读理解整个故事。
由此,以“九色鹿的陈述”为中心,画作的左面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礼、休息的九色鹿三个情节,右面则是国王与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这样画面被处理得极富感染力。这样的技法也体现出当时画家对作品的表现十分自由和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这种充分根据绘画材质特性,重视视觉效果的做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为了要突出“九色鹿的陈述”这一情节,画作的两侧画面在构图上都是向中间呈现出一定的倾斜,而其中的人物、车马、山水背景,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动作都引导观者将目光集中在中心区域上。虽为九色,画家却用白色作为鹿的主色,再用石绿、赭石在鹿身上点彩示其九色,所以整体上,鹿的白与国王的黑马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国王与马表现出的姿态多样和富有动态又与九色鹿的纯净安详相衬托,使画面张力十足。
画家使用的这些矿物质颜色,在中国画中被称为“石色”。这种颜色的特点是覆盖性极强,色彩感觉饱满而纯正。黑白两种主色的沉重,加之构图中河流山川,人物飘带的灵动,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九色鹿经图》都是一幅让人心仪之作。
敦煌灵严净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简籍不载,直至晚清方渐露真容。美丽的九色鹿在茫茫戈壁孤立千年,终为今人留存下艺术史珍贵的一页。

尸毗王割肉救鸽
这个本生故事画最早见于北凉275窟北壁中层,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最精彩的当属北魏第254窟北壁前部的“尸毗王本生”。此画增加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哭等情节,增大了内容和时空跨度。正中的尸毗王形体高大,把画面一分为二。被割肉的小腿抬起,尸毗王目视血淋淋的伤口,使割肉主题一目了然。
由此可见,这幅画的构图表现出高超的结构才能,把不同时空范围内发生的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到一个画面上,使画面中心突出,容量增大,有条不紊。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右印度大国阎浮提的国王名叫尸毗,是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一无,他理完朝政,坐在凉亭休息。突然,飞来一只雪白的鸽子惊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只凶狠的老鹰在后面紧紧追赶。
尸毗王忙将飞来的白鸽放进怀中,眨眼工夫,老鹰也飞到了眼前,瞪着血红的双眼说:“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
“那不行。”尸毗王说,“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活活吃掉?“说得好听!”老鹰恶狠狠他说:“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啥只救鸽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杀它,我就得饿死!”
“这好办。”尸毗王对待者说:“快去端一盘上好的生肉来,让老鹰饱餐一顿。”
“且慢,大王。我只吃刚杀的、带血的新鲜肉。”
这下尸毗王左右为难,救了白鸽,老鹰饿死,这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一命吗?怎么办呢?一拍大腿,有了主意,自己腿上是鲜肉,割下来既救了白鸽,也救了老鹰,不是两全其芙吗?便下令让侍从拿刀端盘,立即割肉。
“还有一件。”老鹰阴险他说,“既然大王愿代鸽子割肉,请拿秤来称吧。割下的肉必须和鸽子一样重。
“好,我答应你的要求。”尸毗王令仆人拿来一杆天平秤,将白鸽放在秤盘内。但奇怪的是国王割尽了腿上的肉,不够鸽子重,割尽了身上所有的肉,还不够鸽子重。怎么办呢?为了救鸽喂鹰,履行诺言,他忍着巨痛站了起来,想坐于盘中,献出全身。但体力难支,昏了过去。
王后和大臣们的哭声惊醒了尸毗王,他挣扎着站起身,强忍疼痛,坐进称盘,刚好和白鸽一样重。

尸毗王割肉救鸽
这时,奇迹出现了——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白鸽眨眼都不见了。尸毗王割下的肉全部长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觉疼痛。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这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
萨锤那舍身饲虎

从前,大车国王有三价太子,最小的太子叫萨锤那。
一天,风和日丽,三位太子进山打猎,来到深山谷,见一只母虎因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想吃身旁的幼子保命,但又难以下口,正犹豫不决。
“老虎母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它们活活饿死在这里。”三太子萨锤那心想,“老虎虽然恶名在外,但也是几条生命,应该想办法救活它们!”决心已定,他怕二位兄长阻拦,谎称自己有件小事要办,让兄长先走。
兄长走远以后,他来到老虎前,脱了衣服,躺在虎口边。但是,母虎的身体大虚弱了,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此时,萨锤那救虎之心更加迫切了。心想,若再耽误时间,老虎母子就性命难保。他折了一根竹刺,登上山崖,刺破喉咙,纵身跳下落在虎口前。母虎闻着血味,用舌头舐食,身体才有了点力气,挣扎起来,将萨锤那的血肉吃完,领着小虎走了。
二位兄长在山谷口等了半天,不见弟弟赶来,又返回寻找。人和虎都不见了,只见山崖下一堆白骨。他们从衣服上认出这是萨锤那的尸骨,放声大哭,十分悔恨,不该留下弟弟喂虎。最后一想,人已死了,哭也无用,拿起萨运那的衣服,回宫报信。父母一听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山谷,抱尸痛哭,昏到在地。众人急忙呼唤,才逐渐醒了过来。将三太子的尸骨运回王城,建造了座舍利塔,将太子遗骨供入塔中,香火四时不断,使萨锤那早日功德圆满成佛。
这幅画绘在第254窟南壁,是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突出描绘萨锤那被咬食的身躯和张牙舞瓜的饿虎正在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图结构严谨,穿插合理,浑然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中国甘肃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