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及隋时期的楷书
www.zg-xbwh.com   2016-07-21 22:52:23   浏览次数: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之乱,导致晋室南迁过长江,建立东晋以及后来的南朝政权。南朝的书风与北朝有着很大的不同。
 
  北宋初年,欧阳修就指出:“南朝人士气尚卑弱,字画工者,率以纤劲清媚者为佳。”而南宋末年的赵孟坚却说:“晋宋而下,分为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谓之毡裘气。”这是历史上评论南北朝书风差异的最权威的话了。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风,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阮元的原意是贬南,但却承认了南朝字体的衍进快,脱掉篆隶笔意比北朝快。
 
  南朝频繁改朝换代,国势不振。但是齐高帝、梁武帝等皇帝酷爱书法,因此书法受到普遍重视。窦臮的《述书赋》中南朝的书家145人,但是他们留传下来的楷书作品太少,难得一见。《淳化阁帖》卷三有王僧虔《两启帖》,卷四有萧子云《列子》,目前专家尚未指为伪作。王僧虔《两启帖》其运笔得王献之笔法甚多,萧子云《列子》为小楷,隶意颇浓,得钟繇的法度多。
 
  《爨龙颜碑》
 
  南朝禁碑,故碑版极少存世,因而愈加珍贵,康有为说:“南碑数十种,只字片石,皆世稀有......”南碑之中,首先是刻于孝武帝大明二年的《爨龙颜碑》,较比它早53年的《爨宝子碑》隶书笔意少很多。作者虽然仍有作“铭石书”的想法,极力使之庄严。但此时已经进入楷书的时代,架子端不住了,时常出现如行书的笔意,所以在端庄中又见灵动之气息,所以康有为称之为神品。
 
  《刘怀民墓志》
 
  《刘怀民墓志》刻于大明八年(464年),清朝末年在山东益都出土。此墓志与《爨龙颜碑》相距万里,书风却非常接近,是南朝楷书中的上品。
 
  《瘗鹤铭》与北朝《石门铭》都可以称得上是书中仙品。《瘗鹤铭》字势舒长,动中有静,雍容大气,似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瘗鹤铭宋拓本
 
  1980年出土于南京的《桂阳王萧融墓志》及其妻《王慕韶墓志》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梁朝墓志中保存最完好的。
 
  真草千字文
 
  南朝陈隋之间,智永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家,他的《真草千字文》墨迹流失到日本。这个墨迹在书法史上很有意义。智永学王羲之虽然“半得右军之肉”,但可以看出王羲之楷书的风格,从而可以正是许多王羲之和东晋书家的行书、楷书的可靠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智永千字文》的真书与《张玄墓志》非常相似,这又证明了王羲之树等对北朝后期的影响。
 
  龙藏寺碑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在书法史上确实重要的枢纽。《龙藏寺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隋朝的楷书可爱,不仅在于刀与石的主动表现带来的质朴与耿介,还在于它“简要精通”、“骨法洞达”,隋碑碎玉沾染了肥浊痴缓习气的学书者是一剂清心健骨的良药。
 
  产业人网专栏作者:初澜
 

相关热词搜索:楷书 时期

上一篇:书法静心:汉字结构的方寸天下
下一篇:书画收藏暗藏乾坤 聚焦书画收藏的技巧所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