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莫言,有南派三叔,但是没有迈克尔·克莱顿,没有史蒂芬·金。其实,别说这些顶尖编剧了,中国编剧比90%的电影国家都差。
——这些话可能很多编剧很不爱听,可是,它们全部来自业内人士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毒药君将2013年以来业内人士发表的真知灼见进行梳理,刨出了18个值得警醒和思考的问题,也附赠了一些解决办法。
01
不讲人话
我们得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编剧差,不是比好莱坞差,是比几乎90%的电影国家差。
有人估计能举出来的几个例子,芦苇,邹静之……不客气的说,一两个人能改变什么?县城里面建个漂亮广场就能说全县好了?看看泰国,韩国,日本,伊朗,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等。我只能讲一句话:人家的剧本不好,还在讲人话,我们的剧本连人话都不讲。
随便拿个剧本看看,就能看出来相当多的毛病,都是一个症结:样板戏。以职业代替人物,以对话代替情节,以宣泄代替思考,以社会性代替人性……(罗登 编剧)
02
想象力差
目前很多编剧思想幼稚天真,缺乏想象力,更不了解生命的本质,只看到人前显贵,看不到人后受罪,这是编剧缺乏人生阅历的表现,写权贵看不到权贵的阴影,写富丽堂皇看不到背后的混沌。(史航 编剧)
你需要常识的话,可以上百度,但百度提供不了想象力。小学时老师让写最可爱的小动物,班里同学写了十几条狗和几十只猫,我却撒谎写家里养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得了第一名。所以,编剧必须尽量让自己与众不同,并且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这样才能保持想象力。(周智勇 编剧)
03
门槛太低
会写作文就可以当编剧?嗯,当下看来,是的!
而事实上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个好编剧,除了要会讲好故事,还要略懂制片人的战略、导演的思维、摄影的镜头运动、演员的表演节奏、剪辑师的画面剪切、宣传的营销策略、投资人的IP运作;还要粗通音乐、体育、医学、戏曲、法律、政治、历史、战争、哲学、心理学等驳杂的知识;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人生经历、熟练的写作技巧、把握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判断力……
嗯,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十分之一吧,恐怕绝大多数编剧都做不到。(slt 编剧)
04
水平业余
中国确实绝大多数编剧是业余水平,连故事都讲不好,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极少极少编剧可以达到职业编剧水准。所谓职业编剧水准,就是能熟练使用标准的商业电影叙事模版。知道什么类型的电影采用什么样的模版,这种类型有几种模版,这本电影可以用什么叙事模式,相对这种模式的人物关系如何,开局多少时间出现第一个烈度多少小高潮,等等,等等。
不要鄙视这种工业模版,这是无数人无数投资失败总结出来的成功模版,你要这么写,至少是个中规中矩的影视产品,哪怕不出彩也至少可以看。可以看,就已经比99.99%的人自己闭门造车已经牛叉无数倍了。(汗青 制片人)
05
抄袭克隆
一个编剧如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收获的可能会是暂时的利益,但是会丢掉做编剧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能力和名誉。
但现实是,现在一些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周围放了好多已经播出剧的剧本,然后从中节选收视率最高的桥段。这样的剧本没有逻辑和内在的东西,收视率再高也不能代表一部作品的质量。(侯鸿亮 制片人)
06
闭门造车
表面上看,你面对的是制作人,面对的是导演,面对的是电视台的购片人,他们都是你的敌人,实际上你真正面对的敌人是你自己。
拿出好作品才是关键。从题材到剧本这个过程中,不光一个人关在屋里较劲,要不断地跟合作者交流,让作品慢慢地生长出来。一位编剧在写《孔子》时,便沿着孔子的路线走了一遍,周游列国。走完以后,他告诉很多研究孔子的专家都错了。对于题材的把握与剧本的创作,是通过行走可以触摸到,这点是挺重要的。(汪海林 编剧)
07
单打独斗
要想不写死?只有一个办法:你一定要找见一个团队,长年累月相互扶助(上有师父,下有徒弟,旁边有战友);要建立“生产工序”,知道怎么找资料,分配工作,开会,开发闪光点和创意,要能不停地深耕活水,开发不同题材,随时代进步,创作崭新内容。
只因时代日新,影视投资金额日益放大,市场追新求变,方方面面的条件都要满足,单打独斗的编剧,根本没有生存空间,一个人,也很难写出正经合格的商业作品。(yolfilm 台湾编剧)
08
曲意逢迎
中国电影有些渐行渐远,纯粹成了消遣场所和娱乐工具,至于当代电影有关道德和文化的功能,则是基本缺失了。我们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中国人从对政治的狂热转向对金钱的狂热,没有信仰,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投射在了电影里。而一些电影人,不是想如何用电影改变这一切,却为了票房迎合这个时代,以至于中国电影低俗化、脑残化。(芦苇 编剧)
09
强行灌输
你说再多的思想深刻,再多的历史观跟现实观,当你动笔写剧本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戏剧性”,因为观众是看戏,不是看别的东西。
你试图表现更多的思想,甚至传播一些知识和词条,但一定要明白,只要跟你的戏发生冲突,一切都得服从戏剧性。(刘和平 编剧)
10
消费创意
什么叫消费创意呢?就是“自以为我比别人新颖”,抗战剧多了没看点,我来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别看人家骂,照样上热搜。
还有一种,就是拍点儿之前拍的少的题材,开始借用观众对这一题材了解不多就开始胡编乱造——特别是涉及军警的影视剧,全不依照逻辑和事实,对观众会造成极大的误导。
影视剧给全国人来看,就要有起码的责任心,只图卖座收视,忘了做剧本的初心,这样的编剧就是个渣渣。(喵咪喵 编剧)
11
教育失当
在中国,一个编剧老师,也许多半是没有什么具体作品,只懂理论研究的人,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好莱坞有个很传统的“学徒制”。无论导演也好,表演也好,剧作也好,都是老一辈慢慢把新一辈带出来的,而不是说你完成了大学的课程,你从今往后就是编剧了。这样就导致了整个从业者素质,从继承到认知到开拓,在基础上就跟中国的编剧截然不同。
我看过中戏的电影编剧教材,中传出版社的《电影编剧学》,说实话,学生要是学这种蛋疼的书能学得出来那就真是见了鬼了。(秋名山老司机熊吉 编剧)
12
青黄不接
一批坚守过来的老编剧突然间大火特火,高满堂先生一集60W的价格(实际要低一些)在圈中传为一时美谈。 新锐编剧如李亚玲等大批编剧人才也纷纷浮出水面。 这在2000年以前不敢想象,那时候人们谈论的无非导演和演员,甚至连以为买了两本小说版权就能开拍的资方都大有人在。
由于早年的不重视,对编剧人才培养的后知后觉,导致后来是钱多本子少,写来写去、拍来拍去总是那么几个老编剧工作室的作品。为了追求年轻人日新月异的口味,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为求新颖胡说八道的狗血剧本。而这些剧的编剧,不说大部分,至少在很可观的数量里,可谓不学无术的。(Eric杨 编剧)
13
风气败坏
编剧,要不狂妄自大,以为自己可以单刀走江湖,写的东西脆弱虚薄;要不,好不容易抱了团,有了组织,却根本没有相互扶持成长,反倒交相倾搾。
一刀两洞,互捅互的刀眼,没有职业道德,行事操守匮乏,也不讲法律。
领导无德,带几个鬼抄袭别人作品,末了剥夺工作人员署名权,侵占员工稿费;而下级助手也不吝编谎,侵害上级声名,沾人便宜,明明是个编剧助手,也敢狂妄叫嚣:“央视的某某连续剧是我写的。”“没署名呀?”“因为我是枪手。”
二十出头的小屁孩,明明就是个找资料,整理录音的助理,但是啥谎都敢说。我在台湾圈子干了一辈子,从没听过“枪手”这个抬头。到大陆才被人教育了,原来有这奇葩式的自吹自擂。(yolfilm 台湾编剧)
14
丑恶把戏
各种粗制滥造的脑残剧,无逻辑、无主体、无形象、无构思——只要有一线明星(或者能炒红的明星)出演,只要能够买进黄金时段,只要可以过审,那么剧本先给最烂的N流编剧写,省一笔钱,然后找三流编剧“您给润色”,大不了找到二流编剧“您给把关”,而编剧看透了资方的把戏,加上所谓“润色和把关”拿到的稿酬油又不多,也不是自己的作品,无需费心费力,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李暘 编剧)
15
审查设卡
审查制度也是扼杀中国电影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口这么多,电影青年的基数这么大,十多年盗版电影看下来,起码有一部分人对电影的涉猎范围是极其惊人的,视野的广泛和口味的多样化体现到编剧层面,其实还是出了点东西的。但可惜的是你没看到。或者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编剧写出来的。(张小北 编剧)
16
导演专权
中国导演的权利,普遍大于好莱坞。他们可以随便修改剧本,随便剪辑,基本上爱怎么就怎么样。大陆导演最爱干的事,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牛叉,胡乱改动各种东西,哪怕一群人磨了几年的好剧本,他也能胡乱改。这也是哪怕再好的原著,只要到了中国导演手里就能拍成垃圾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导演普遍既不尊重原著,也不尊重编剧,甚至不尊重制片人,只要开机了,所有人可以被绑架。问题是他要真牛叉也就算了,可恰恰绝大多数大陆导演,和很多不合格编剧的毛病一样,连讲个好故事的能力都没有,拍出来的东西可以达到你完全搞不懂他想干吗的水准。(汗青 制片人)
17
资方强悍
中国现在很多电影都是“主题先行”,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编剧们看某一题材卖座,扎堆去写;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情况,投资方看某一题材卖座,让编剧去写。投资人和制片方因为过度追求利益,禁锢了编剧的思想。编剧也是人,他们也要吃饭,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他们必须向投资方妥协。(老熊 影评人)
18
生态恶劣
编剧在保障自身权益问题上的被动与无助,严重干扰了编剧创作活动和最终成果;编剧的创作成果被肆意损毁,直接导致了剧本的质量下降;“去编剧化”的蔓延态势,致使编剧乃至整部影片成为最终的牺牲品;编剧创作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一直以来,中国编剧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没有培育、没有照看,甚至没有关爱。(魏枫 编剧)
中国编剧比90%的电影国家都差——来自侯鸿亮和汪海林等超级大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www.zg-xbwh.com 2016-08-02 21:09:58 浏览次数:
上一篇:好莱坞电影里角色牛逼,无非就抓住了这几条
下一篇: 福克纳: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