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当代书法评论家没有多少能力说出真话,更多的是套话。很多书法评论家在面对媒体时,话语之间已经经过重重的粉饰。有时让人疑惑:他们说的表扬的话是不是不真诚?表扬也应该是一种真诚、一种大度。如果以一种敌对的情绪进行批评,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找到对方的问题,所以常有人说最好的老师是“敌人”。那么,这也是一种真诚吗?
当代不同的传播媒介在瓦解专业的书法评价体系。批评原本是“高大上”的一种文本写作,具有严肃、严谨、严格的学术精神。强大的心灵、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历史风云的再现,深刻的思想,以及字字珠玑的语言表述,这些标准还能征服多少人?大众媒介让大众参与,更多的人选择浅阅读,选择见得到效果的技法功用。许多迹象表明,大众真正成为了决定作品和评论命运的主角。这时,如果一些“不知趣”的批评家拒绝随波逐流,那么他们依靠什么来守护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真正缺失深刻的评论参与,一个时代便不可能有艺术的高峰,不可能诞生标志一个民族想象力高度的经典之作。无视文化的技术参与,没有工匠精神,文化艺术也终归空洞虚无。只是我们要考虑以一种什么样的书法技术态度与观念对视。我想,现在已经可以总结一下了:批评必须说真话,从基础的技术做起,才能回到专业本身。这是书法评论的基础。尽管许多批评不及格,我们仍然必须制订出稍微远大的目标。书法评论家有了扎实的书写技术,才不会产生空洞的设想,这样评论才能有底气。批评家必须拥有抵达这个目标的能力。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拐杖。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一些基本问题有所研究。
从书法语言来说,技术革新是从操作层面入手,从而提升书法观念和书法思维,从最基础的地方对书法进行“推进”。无可怀疑,书法技法是我们改变观念结构和思维模式的不可或缺的知识。书法技术的革新同时意味着观念的潜在转变,使书法在每一历史时段都能用一种新的技法来表现这个历史时段的审美倾向。因此,书法批评异常重视其技术层面的参与和解读。技法的创新将发现那些反复书写背后的新鲜玩意。比如,“新帖学”的悄然兴起,我想一方面是针对当前艺术观念思维的僵化落后以及宋元之后帖学精神的没落,另一方面是针对创作技术素养的低劣。“新帖学”要做的是更加深入技法的研究,加强技法操练,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书法创作用新的表现技术来表达新的精神和内心。这种技术更加内在。由此,技术也成了心灵的一种形式。新的形式都是从书家的内心和艺术内部自然发生的。书法批评对于技术的研究也极大地刺激了新的审美经验和新的阅读经验的发生与滋长。
批评家要“看”作品本身。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书写技术的重视,不是仅对技术表面的解说。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到技法的实践和研究中,这样才可能直击要害。只有充分解读技法,才能捕捉书家的内在精神。书法的专业发展已经慢慢独立于泛文化层面。书法中的法度本身就是书法自觉、完善、成熟的标志。技法一部分是历史既成的法度,是历代大师的锤炼、时间的筛选积累的结晶;另一部分是正在发展的新技法。如果不去深入地把握技法,就不是专业意义上的行家。不是行家的批评怎能不脱离书法创作泛泛而谈呢?书法批评不能没有专业意义上的技法修养。比如对笔法的分析,必须把它纳入一个运动过程,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仅考查其中文本出现的墨迹。书法是一个连续的书写过程。透过断开的点画线条,我们依然可以想见书家空中运笔的动作。点画墨迹在整个运笔动作中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空中动作往往是笔意、笔势所指,对手势予以强化或转化,产生了点画的笔意,笔意在线形、线质中得到对应。
技巧的一端维系着精神。对作品的解码必须通过技巧解读能力来提升与作品的对话水平。由章法到结构,再以一系列技法点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依据,批评层层展开。由此,书法评论家需要有宏观的技法意识,也更需要有微观的技法把握能力。
当代书法评论家很少有人愿意关注并谈论有关书法技术方面的话题,大家都在忙着讨论更重大、更重要的事情。其实,在这些轰轰烈烈的下面,仍然有相对平静的、很实在的书法创作。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偏爱和趣味,我认为技术的东西同样是重要的,不管是对于创作,抑或是对于书法鉴赏。从创作这一方面讲,作为优秀的书法家,不但要将前人的技术掌握得相当娴熟,而且要有所创新和发展;从书法批评方面看,读者必须跟上书法发展的形势。当代读者对书法的欣赏必须是自觉的:不是在看“字”,而是在看“书法”;又不是在看普通意义上的书法,而是在看特定时期的书法。他必须能指认作品中的某些形式的、技术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他首先要被告知。否则,他无从表达。不管是书法创作还是书法鉴赏,其自觉化的最终途径又都必须借批评家的工作才得以“完形”。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当代从事书法批评的作者怀有一丝希望和期待。有不少人已经指出现在的批评太过浮躁,我以为这种浮躁之一便表现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读作品、做扎实的考察。现在确实少有人再去做很辛苦的作品评论了——我指的不是那种商业化的、圈子化的批评,而是指能够敏感地注意到书法家在技术上的努力,而去做追踪式的个案研究。自然,那种系统的、仔细的形式研究和技术分析就更为罕见了。其实,批评家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总结、沟通、传递。只有通过批评家的发现、归纳,书法中的技术因素才得以命名和理论化。从这一点看,书法技术的发展及影响必须得到批评家的参与。
当前的书法批评,批评家没有判断或者说找不到自己的批评立场,故而往往长篇大论、旁征博引,在造词和艺术品评当中太过随意,任意把批评的话语变得字词晦涩。他们就是拒绝下判断,不触及作品的理念追求的评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深刻反思,是批评家缺少自信的原因。而缺少自信的根源是对书法缺少深刻的创作体验和相当高度的技法修养。所以,他们失去了批评家最应该有的判断自信,失去了思考力。这些与批评家的艺术直觉、思想穿透力和作出判断的勇气等品质无关。
书法批评本身要求批评家关注创作、自己深入创作。若没有对当下创作处境的敏感,批评就只是一种姿态,没有任何真实的价值。书法批评家是对书法实践最敏感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敏感地接受书法文本传递出来的消息,并展开追问。对于书法创作有价值的批评,大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和追问开始。抽空关注创作、关注文本、关注技术这些实质的批评内容,只剩下表面言说的那种虚假繁荣、凌空高蹈的批评是需要警惕的。人们厌倦没有敏感、没有判断的批评。正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的言说,使书法批评饱受指责。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批评界内重新恢复真实朴素、具有责任感的、来自于心灵的批评,书法批评才会在这个时代获得当下应有的力量。
书法批评的写作应该具备强大的阐释书法的能力。没有书法本身的阐释作为基础,书法批评就会演变成空洞的文化评说、宽泛的书法理论话语,就会遮蔽属于书法创作自身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我们也不要天真地以为,书法创作上的问题通过作品本身就能解释清楚。必须探明它背后的脉络,这也是书法研究的一种责任。因为阐释书法创作本身和解释影响书法创作形成的力量同样重要。我一直呼吁,重塑专业精神在批评活动中的地位,清理那些有失艺术水准、明显审美瘫痪的文字。有了这种专业精神之后,一个人才有资格成为批评家,也才谈得上重建批评家的信念。真正有专业精神的批评文字,是有可能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和启示的。
来源:《中国书画报》
书法批评的套话与真话——从书法技术开始
www.zg-xbwh.com 2017-05-09 22:05:17 浏览次数:
上一篇:藏品赏鉴 | 米芾《兰亭序跋赞》
下一篇:“民族翰骨”讲潘天寿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