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艺术”现身中国美术馆——透过风景思考现代化之路
www.zg-xbwh.com   2017-05-31 18:24:10   浏览次数:

        立陶宛,一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美丽国度,一个拥有着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传递来的信息少之又少,直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一带一路”核心内容之一“民心相通”以国家意志推进,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艺术精品纷纷在国人面前亮相,5月26日,“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在中国美术馆举行,69件展品大多数来自立陶宛国家美术馆。

        这个展览是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一带一路”特展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美术馆、立陶宛国家美术馆、立陶宛国家画廊、立陶宛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之年,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一带一路”系列展,积极与国外顶级艺术机构合作,旨在向观众全面展现“一带一路”国家迥异而丰富的艺术风貌,一展丝绸之路的现代荣光,让美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建构连接彼此心灵的“丝绸之路”。

  

里姆维代斯·杨卡斯卡斯-堪帕斯《愤怒的云》

        “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全面展示了20世纪以来立陶宛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展出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创作者有米卡胡斯·科斯坦蒂纳斯·西尼斯、费迪南德·拉什斯卡齐克、尤斯丁纳斯·维安侬辛斯科斯、安塔纳斯·古戴蒂斯、安塔纳斯·塞缪利斯、维克特拉斯·维斯格尔达等著名的立陶宛艺术家。立陶宛国家美术馆馆长罗姆阿尔达斯·布德李斯称这批作品是该馆的“黄金基金”。

  

伊格瑞斯·皮亚库拉斯《垃圾场》

        展览共含四个部分:“画家之眼”“开放结构”“去浪漫化”和“描绘风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涵盖了立陶宛艺术史上的三个时期:20世纪初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战后苏维埃时代(1945—1990),以及1990年开始的立陶宛重获独立时期。

  

维克特拉斯·维斯格尔达《乡村教堂边的街道》

        展览从“画家之眼”开始。这个部分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立陶宛风景画作,以及20世纪下半叶风景在艺术家绘画中的表现与转变。参展作品揭示了立陶宛艺术家在不切断与自然联系的基础上对自然物体的联想、象征和拟人倾向。

  

安塔纳斯·古戴蒂斯《白色苹果树》

        第二部分“开放结构”展出的是与现代表现主义相矛盾的抽象、简约绘画和雕塑。在这里,各种形式的自然印象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纯艺术的形式和审美因素。艺术品的开放结构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探索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在这部分,相互关联的雕塑、抒情和知识性绘画揭示了自然形式的抽象化、几何化和风俗化。

  

莱昂纳斯·凯塔纳斯《森林图案》

        “去浪漫化”部分包含了表现主义和照片写实主义绘画作品,以及立陶宛的概念艺术。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思考了当时的风景变化,以及人类对风景的威胁。

  

阿尔图罗斯·莱拉《橡树(一)》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描绘风景”展示的是立陶宛当代艺术家新的视觉和思维模式。在这里风景不再是描绘或构造的动机,而变成鼓励展开讨论的概念性象征,艺术家借风景来探讨人与自然、主题与地方及其历史之间的关系。作品中的风景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作为特定的历史地点,作为艺术史的参考,或一种存在主义象征。这些风景总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内涵。

  

费迪南德·拉什斯卡齐克《秋(寂寥)》

        整个展览是立陶宛艺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立陶宛国家画廊馆长洛丽塔·雅布隆斯基涅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她说,立陶宛和中国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两个国家在社会、经济以及精神层面同样发生着非常快速的变化,因此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都面临着传统也就是民族的和国际的世界的两个力量之间的对话和纠葛。如她所说,此展正是通过风景这个切入点来看立陶宛20世纪艺术是如何在对话和纠葛中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这为我国艺术的时代选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据悉,在随后的“一带一路”系列展中,中国美术馆还将呈现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艺术精品。(附图为此展展品)

        来源:《中国书画报》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美术馆 立陶宛 之路

上一篇:国画写意 花卉绘画口诀
下一篇:技法探索 | 写意山水画技法研究(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