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清末守旧纤细之风的大师-蒲华
www.zg-xbwh.com   2017-06-26 10:32:08   浏览次数:

蒲华(1832—1911)字作英,浙江嘉兴人。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蒲华在嘉兴时,家境贫寒,曾租居城隍庙。为人朴厚,淡于名利,潜心于绘画。

22岁结婚,娶缪晓花为妻,亦善书画。二人贫困相守,情感至深。

1863年秋,相依十年的妻子病逝。蒲华以诗抒其哀恸:“十年结知己,贫贱良可哀”。时年蒲华32岁,无子。从此不再续娶,孑然一身至老。

1864年春,客宁波。同年到台州,十多年间,在知府当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叠遭辞退。生性嗜酒,疏懒散漫,人称“蒲邋遢”。

穷途无路,开始卖画生涯,走遍台州、温州、宁波、杭州等地。虽以画为生,却不矜惜笔墨,有索辄应。当时民生多艰,又因人微画易,笔润微薄,常至升斗不济。

1881年春,自上海去日本,受日人赞赏,颇为自得,因绘《海天长啸图》以舒其意。同年夏归国,依旧画笔一枝,孓然一身,游食于沪宁苏常、杭甬台温一带。

师承陈淳、徐渭、郑板桥风格,借鉴近世浙东画家林璧人(蓝)、傅啸生(濂)、姚梅伯(燮)及赵之谦,曾跟著名词人与画家范湖居士周闲学画。

当其声名远扬,乡间旧友来沪探望,蒲华盛情款待,视同至亲。

日本来客,每以重金求画,得资便呼朋斗酒,或为青楼女子赎身,竟至垂橐空囊。因而在沪期间,仍为生计所驱,不时奔走于沪宁、沪杭之间。

清末多灾荒,他参加“豫园书画善会”,义卖书画以助赈。

蒲华素无疾,步履轻捷。1911年夏,醉归寓所,假牙落入喉管,气塞而逝。

蒲华无子,一女在乡。吴昌硕等为其治丧,由一侄扶榇归葬嘉兴西丽桥西堍,今墓已不存,唯吴昌硕所书“蒲山人墓志铭”嵌藏于南湖监亭内壁,为后人凭吊遗迹。

蒲华一生贫困潦倒,极不得志,吴昌硕题墓志铬曰:“富于笔墨穷于命”。

蒲、吴两家粗豪奔放的画风,使因袭纤巧之时风大为逊色,一新画派崛起于沪上画坛。

蒲华善用湿笔,水墨淋漓,光彩照人。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

吴昌硕作十二友诗,记蒲华曰:“蒲作英善草书、画竹,自云学天台傅啸生,仓莽驰骤、脱尽畦畛。家贫,鬻画自给,时或升斗不继,陶然自得。余赠诗云:

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涯琏。

墨汁翻衣吟犹着,天涯作客才可怜。

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

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

吴昌硕为蒲华所作《芙蓉庵燹馀草》作序言:“作英蒲君为余五十年前之老友也,晨夕过从,风趣可挹。尝于夏月间,衣粗葛,橐笔两三枝,诣缶庐,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管写竹,墨沈淋漓。竹叶如掌,萧萧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磊落,逾恒人也如斯。”

谢稚柳论言:“蒲华的画竹与李复堂、李方膺是同声相应的,吴昌硕的墨竹,其体制正是从蒲华而来”。

中国画发展到清末的同治、光绪年间,画坛沉沉,笼罩着守旧之风。王忘庵花卉的纤丽之品,"小四王"、"后四王"山水的模拟因袭,人们已经看得腻了,开拓者终于前后崛起。破中有立,创设清新之境者为四位大师:蒲华、虚谷、任颐和吴昌硕。蒲华年龄最大,他的画,他的书法,他的诗,尤其是他的气质人品,不少人受其影响,吴昌硕就是其中一位。在开创近代"海上画派"的征途中,这四人宛如接力赛跑,蒲华跑的是第一棒,他起跑得好,其功不可没,我们应该确立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之风 大师 蒲华

上一篇:书画拍卖的竞价技巧
下一篇:“黑乎乎”的黄宾虹是如何发亮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