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而润、闲而趣-浅析王兰若先生晚年艺术特点
www.zg-xbwh.com   2017-06-27 19:08:26   浏览次数:

       王兰若先生在99岁之后的绘画有一个重大的转折,或称变化,也就是说从他早期及之前的“清逸”、“以形写神”、“生动”为主要风格特色,变化而为“厚而润、闲而趣”,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说是重大的,与他身体的变化,与他的人生历练和艺术修养,及所形成的“人书俱老”的生命境界有关;而另一方面,又可以探究和追溯到他前后画风微妙相通之处,而且,这其中有一种一直贯通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意识存在着。

清风自萧瑟 王兰若

晨韵 王兰若

       从“厚”与“润”来说,王老先生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从诸闻韵、黄宾虹、王个移、诸乐三等“海派”大家学习及交往,从视觉积累和美学认知方面,对“海派”艺术的厚重、温润的艺术特点有较大的认同,从王兰若先生1935年上海美专毕业纪念画册上《柳鱼图》,可以看出他对海派笔法墨法的研习和掌握的程度,而同时,我们在《柳鱼图》上又看到王兰若先生笔墨中的秀逸,秀逸中有温润滋厚,这一直是王兰若先生绘画风格的特点。而同时于1935年创作的《坐镇》,画的是一老松树和一猫头鹰,而署名“王者”,无论是题材、笔墨,还是“王者”的署名,都流露着他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抱负。他生平中特别喜欢在兰花作品上题写这样的词句:“写兰须得劲气,然风致也自不可少……端庄什流利,刚健含婀娜”。我们似乎在王老的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秀逸温润而同时凌厉厚实的王老,这正是他绘画思想中一直确立着的美学原则。

龙虾英姿(变法前作品) 王兰若

美酒佳肴(变法后作品) 王兰若

       王老先生从上海毕业后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工作在南方潮汕地区,潮州的历史、风物、人情、工艺、气候、树木花果,多姿多彩,为王老先生提供了一种情感及审美的认同和归属感,而作为潮汕人那种精细聪明、眼灵手巧,心手相受相生的所长也在这相得益彰的土壤里得以实现。这促成着王兰若先生强于“以形写神”,从而体现着“清逸”和“生动”,就像他所写生和创作的海鲜、鳞甲,包括拿手的神仙鱼、龙虾等一样。在飘逸的水草中,生动的神仙鱼自在而自乐,透露出一种清逸的气息。因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王先生内心一直所拥有着的“闲”与“趣”。

雨后 王兰若

       我们可以从王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面对艰难现实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风趣感和幽默感来理解他的“闲”与“趣”。王老先生无论在反右时的劳动改造农场,还是在文革中下乡于破庙之中,他都能安静地将水泥袋洗得干干净净,一笔一划、一点一滴地认真画他身边的机器,还详尽记下各种机器的各种功能;他能够在一天繁重的山林劳动之后,在蚊子如潮涌的破庙的夜晚里,安静认真地画他的《四时景色图卷》,这可见他心之“闲”,之超然于现实。另外,王老先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经常会将一些现实联想或转化为幽默的一笑,有时候是苦涩的一笑,有时候却是开怀的大笑,有时候是自乐自笑,笑得很灿烂很童真。他晚年有时候回忆起童年时的生活,及当年童年眼中看到的周围亲戚大人们的样态时,他都会笑的眼泪都流出来。

寒夜客来 王兰若

       其实,这一切都构成了王兰若先生到了期颐之年,艺术风格从之前偏重于“以形写神”的清逸与生动,逐渐转化和纯化为“厚而润、闲而趣”,在看似信手涂抹的绘画过程中,老辣凝重的用笔,复加积染的用墨,胸中不断涌现的“人生乐事趣事”,形成了了无火气的艺术化境。

       王老的“厚而润”具体表现为:既不一味肆无忌惮地泼辣恣肆、粗悍狂野,也不似以前的劲而秀、飘而逸,而是一种来自于生命和岁月所生发出来的无为而为的老辣、沉稳、凝炼的用笔,看似不经意而笔笔在心中。看王老作画,他有一种不达己意,绝不停笔之感,他似乎心里很清楚要画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什么效果,因此,他画不断地积墨、涂写、点染,使画面无限丰富丰厚,形成了“厚而润”的特点和境界。

清秋 王兰若

       如他晚年的墨梅、菊花、山水、兰竹,甚至平时不多创作的人物,都具有这样的丰厚、苍润的风格特色。而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厚而润”的风格特色之中,却益发透露出王老先生人生境界中永远的“闲而趣”情性,丰厚苍润的笔墨造型,通过题材、内容、意境构发出心中的那种潜藏而永远的闲情逸趣,那种对人生美好的永远的怀想。他画的“苏东坡人生十六快事”,画的“公鸡也护雏”,画的山野中“风乍起”,飞鸟满天,画的童年的“放风筝”、“鱼塘一景”等等,这样的题材他以前很少画到,也很少听他提起,但是,到了期颐之年,耳有些背、精神及反应有些缓慢,而在他安静的心中,却不时涌发出这种对人生、对生命无限怀想的美好。这正是王兰若先生达到的人艺俱老俱化的生命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王兰 特点 先生

上一篇:徐渭:古代最不幸的大师级文人
下一篇:年轻藏家买什么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