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用笔之法有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用墨之法有七,一、浓墨法。二、淡墨法。三、破墨法。四、泼墨法。五、渍墨法。六、焦墨法。七、宿墨法。
作画用笔忌描、涂、抹。花卉尤以点笔见长,古曰点染。着色用墨均须善用水,故画山水有“水墨”之说。唐人谓“五日一山,十日一石”,非作画慢,实遍数多耳。宾翁的绘画理论也在其绘画实践中得到真实且充分的彰显。
黄宾虹 浈阳峡
82.6×31.5cm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浈阳峡》,款识为“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层层变换,兹略图之。宾虹”;钤印为:“黄宾虹(白文)”。
浈阳峡是浈水中的一个峡谷,浈水原出于江西省信丰县,流经曲江,位于北江中游。浈阳峡两岸奇峰耸峙,怪石嶙峋,绝壁险峻,水势汹涌。
此作如宾翁大多数作品,落款无纪年。从画风推进轨迹考查,已从疏澹清逸的“白宾虹”转向黑密厚重的“黑宾虹”。
宾翁作画可谓“简之入微,洗尽尘滓,而独存孤迥”之高格体制,尽脱凡俗。写房屋、树木,皆极简,几乎是画面符号。而其笔如划沙,中锋平稳中寓多变之态,且书意盎然,此乃画家修养、心性所炼之形。
宾翁虽经乱世,而与八大不同,故其画虽曰高逸,却不失冲和之气。此作乃典型。
/
欣赏黄宾虹的绘画,需从真实着眼才能弄懂。他是通过不真实的表面,达到真实的内美。他的绘画不是告诉人们山多高水多长,而是走进了更深刻的真实,是“不似之似似之”的内在真实。
五代荆浩曰“度物象而取其真”,宾翁在静观真山水后得其内蕴,渐入真境。他画山水的阴阳交割、树木投影,以及山川的温润厚重、土地的肥沃,乃至万木葱茏的生机。
画雨后的湿润、云雾的蒸腾、夜山的朦胧,所有这些都不是表面的真实所能表达的,乃是游离形象表面更加真实的东西,缺少了这些,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就无生命可言。
欣赏黄宾虹的画,一定要换个“眼光”来看,少用肉眼,多用“心眼”,才可能发现其中奥秘。
就像看“三维立体画”的画片,当你没看见画片中的物象时,只能看到画片表面的“花花绿绿”,当你看清楚里面的物象时,表面的“花花绿绿”就消失了。而想看清画片中的物象,就必须换一个和平时观物不一样的“眼光”才行。
宾翁之笔墨和自然统一在一起,欣赏他的绘画,除对笔墨语言要有所体悟外,还要多去观察真山真水。因为黄宾虹是在游历、观察千山万水之后,才将笔墨直接转化成画中的山水气机。
宾翁将笔墨的“浑厚华滋”,直接转化成“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将干笔、湿笔,直接转化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如果一味欣赏作品,不看真山真水,不知他的笔墨和自然的对应处何在,是很难理解黄宾虹山水画真谛的。宾翁山水,超越“湿”求润,超越外形而求内美。
近年来,黄宾虹的热度愈来愈高,这说明人们逐渐地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将被世人神会。
文|高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