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冷眼:除了笔墨,你还缺少什么
www.zg-xbwh.com   2018-03-10 16:20:27   浏览次数:

  宋文学家苏辙曾说:“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牧者知牛,御者知车。”这些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从事什么行当的最懂得什么行当。以此类推,就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写文字的人最懂文字。自然,“写”有好坏,“懂”有深浅。那么,进而可以推衍出:文字写得很好的人一定是对文字懂得很深的人。文字写得很好的人是什么人?书法家呀!所以,书法家应该是对文字懂得很深的人。
 
  我有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习惯,每进一新的楼堂厅室、庙廊店铺,凡发现挂有、写有书法文字的,无论楷行隶篆草,总要努力识读一下,如能从头至尾通读下来,那感觉真不亚于吃佳肴、看美景般的舒畅;如果读过还能解释下来,那感觉绝不亚于会旧友、结新交般的欣喜。但我学识不高,常常会遇有读不下、解不透的文字、文辞。于此时,我对书写了这等佳字妙辞的书法家的佩服达到了极点:什么字都能写、什么道理都能写出,书法家一定是大写字家!书法家一定是大学问家!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这么认为的,真的。不过,现在要在前面加上“曾经”二字了。因为随着阅历的丰厚,随着对书法圈的步步接触与了解,随着看到的听到的有关书法家信息的增加,以往的认识逐渐地动摇了、怀疑了、翻转了。
 
  致使我动摇、怀疑、翻转的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一对新婚夫妻的婚礼上,一位来宾持了一幅书法作品作贺礼。此来宾说,知道新郎很喜欢书法,他特意求购了本地书协一位副主席书写的这幅字。以书法作贺礼倒是一件很文雅的事,既然是特意写的,那内容也一定很文雅、很具针对性。随着卷纸的打开,“花萼相辉”四个行书大字赫然呈示在众人面前,很多人鼓起了掌。有的是为字写得大气、流畅而鼓,有的是为内容吉利吉祥而鼓。你想,花与萼(花蒂)互相托护互相辉映,不是很适用于对新婚夫妻的祝福吗?谁知在角落处有一位老先生却连连发出嗤笑之声。此老先生与我相熟,事后他告诉我,写这字的副主席把字的内容弄错了。“花萼相辉”典故出自《旧唐书·让皇帝宪传》,其中载:“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政务本之楼’。”玄宗题此四字的寓意是希望与五位兄弟时常见面、互相关照,故此“花萼相辉”只能用于兄弟。他用来祝贺新婚夫妻,岂不大大地谬误了。
 
  一位书法家给一群书法爱好者讲书法知识,其间还示范性地书写了唐人王维《观猎》诗一首。字写得龙飞凤舞、抛胳膊甩腿,不熟悉此诗的人读下来还真有些困难。有人努力地识读:“风劲角弓鸣……忽过新丰处,还归、还归纫、纫柳营”。这位书家连忙纠正道:“细,细柳营!”有人较真:“老师,什么叫细柳营?”他面不改色地答:“到处长满了细细柳树的地方。”啊!哪儿对哪儿呀?你不知细柳营是地名、不清楚汉将军周亚夫开壁门请皇帝按辔而入的典故也就罢了,竟然如此胡诌乱解,真让人瞠目了。
 
  还有一位名气挺大的书法家,为一位自身虽不富裕却肯于暗中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模范题赠了“大方之家”的贺辞。显然他是把应解为见识广博、学问深厚的“大方”错理解为慷慨、不吝惜了。
 
  至于说把“甘拜下风”写成“甘败下风”、把“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写成“神龟虽寿,犹有競时”(皆出现在大名家公然展出的作品中),这样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详述。
 
  以前曾读有文章说,现在有些顶着书法家桂冠的人“说自己学的是苏东坡、王羲之、米芾、赵之谦,却不知他们的各自书风”,“对自己写出来的词句竟然不知出处、不明白内容的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甚至连字义词义都释不通”,我还不太相信,认为这是“文人相轻”的彼此鄙视,现在我相信了。虽然我仍坚信这属于个别现象,但也足以令对书法家的敬畏之心大大地消减了。也许,这就如墨子所说的“是名也,止于是实也”。是书法家自己毁了自己的名声。
 
  知识肤浅、沽名钓誉、不求进取是造成如此现象的根源。连我这等与书法距离不是很远的人都失去了对书法家的尊崇,相信会有更多的寻常百姓也将失去对挂羊头卖狗肉的书法家的追迷。“木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引《韩非子》佚文)。”你一个木铎,总要显示自己的响亮,哪能不很快自毁呢?你一膏烛,总要显示自己的明亮,那不就只有很快地自我融化吗?
 
  重复开头引用苏辙与王夫之那话的意思,只不过换一个说法,叫“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明王廷相《与薛君采二首之一》)。”“讲”“行”“知”,三者须贯为一体。你口里说的,应和你的行为(包括书写)要相贯通;你说的、写的,又要和你的知识相贯通。即心里要明白你要表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词句。这不仅是知识的问题,也是为人处世的问题。难道“书法家”这一称谓只是靠笔墨的纯熟赢得的吗?不对吧!于此,我斗胆请那些“持轻慢之心,求显达之利”(清人龚自珍语)的书法家们能冷静反思一下,除了笔墨,你还缺少什么?
 
  来源:《中国书画报》
 

相关热词搜索:笔墨 热点

上一篇:快来看看好画的五个标准,不会欣赏太尴尬了!
下一篇:这油画,大气,磅礴,美醉了!

分享到: 收藏